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垃圾分类7年 厨余垃圾分出量不及10%

2016-05-12 11:222460北京晚报
     以菜叶、剩菜、蛋壳、果皮为主的厨余垃圾,您家里是怎么处理的?把它们丢进垃圾桶的时候您有没有和其他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如果厨余垃圾被正确分离,既可以减少异味,也可以实现堆肥等再生利用。然而,自2009年北京开始大规模推广垃圾分类开始,7年来,设置在街头和小区的组合垃圾分类箱依然存在着混装的问题。一位从事垃圾回收工作的业内人士说,从北京居民家中分离出来的厨余垃圾还不到实际产生量的10%。

家庭垃圾 厨余占一半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农光里的张女士有个五口之家,家中除了她,还有丈夫、4岁的女儿甜甜以及孩子的姥姥姥爷。早餐,姥姥煮了一锅面条,甜甜剩了大约1两被倒掉;午饭,老两口做了凉拌黄瓜和芹菜炒肉,芹菜叶子和黄瓜皮大约2两;晚饭3菜1汤,冬瓜排骨汤、空心菜、辣椒炒肉和西红柿炒鸡蛋,剔出了5两骨头和4两菜叶菜皮,再加上一些芒果皮、苹果皮,张女士家产生的厨余垃圾大约1.5斤左右。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垃圾:姥爷爱抽烟,随手将整个包装盒扔进了垃圾袋,张女士刚刚收到的快递包装袋,也跟着甜甜刚吃完的香蕉皮一起扔进了垃圾袋……通常在晚饭过后,张女士会将约4斤左右的垃圾全部整合进一个大垃圾袋。通常,哪个垃圾桶有地儿,张女士就把垃圾袋扔进哪个,从不注意是否实现了垃圾分类。

张女士一家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也在大多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着。根据测算,一个人平均一天产生1公斤垃圾,按照平均一个家庭2.5个人计算,一个家庭日均产生垃圾2.5公斤,这其中有一半左右是菜叶、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厨余垃圾,而且这些厨余垃圾,都没有得到有效分离和回收再利用。

厨余垃圾为何难分离

原因1

嫌麻烦 扔个垃圾还要做“选择题”

在很多小区和街头的垃圾桶站,居民一般能看到3种垃圾桶:绿色厨余、蓝色可回收和黑色不可回收。

昨天中午,气温已经逼近30摄氏度,丰台区建欣苑小区内,一位女士提着一袋垃圾走出单元门。3个颜色的桶摆在眼前,这位女士并没有仔细辨认垃圾桶的回收功能,而是随便打开一个盖子,直接扔了进去。“三个摆一块,我哪儿知道选哪个,扔个垃圾而已,干吗搞这么复杂。”

对于很多人来说,当面前出现两种选择的时候,非此即彼反而很好选择,但如果出现3个以上的选择,难度则会陡然上升,反而不知道该选哪个了。垃圾分类也是如此,不知道扔进哪个,也就随便扔了。

在朝阳区秀水园小区里,有好几个分类垃圾桶站,3个颜色的垃圾桶一组,记者分别翻看了3个颜色的垃圾桶,桶内“鱼龙混杂”,玻璃碎片、塑料瓶、塑料袋、食品等垃圾应有尽有,完全没有分类的迹象。

一会儿,两位保洁员来到桶旁,他们将厨余垃圾桶里的垃圾倒出,慢慢分拣,再装进自己推来的三轮车上的厨余垃圾桶里。“我们是专门管垃圾分类的,居民扔到桶里的,我们负责拿出来,再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分类,厨余垃圾我们送去垃圾站,其他的垃圾,小区里有人收。”保洁员说,很少见到居民能正确投放分类垃圾。

原因2

分了半天垃圾还是装进一个车

在海淀区世纪城附近的一处居民小区内,李先生从家里拿出了两个装满的垃圾袋,一个里面是菜叶骨头等厨余垃圾,一个装的空牛奶盒、饮料瓶、用剩的环保餐盒等可回收物。李先生将两个垃圾袋分别投进了楼前的厨余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努力只是徒劳。

小区物业人员蹬着垃圾车过来清运垃圾的时候,还是把两个垃圾桶里的垃圾全都倒进了一辆垃圾车里,记者看到,李先生分好的垃圾被混在了一起,统一被运走。

“别人不分类,我还不是白分了?”“我分了,运走的时候是不是又混一块了?”记者随机访问了几位市民,都有这样的疑虑,而且记者在多个小区都见到3种垃圾桶内的垃圾最终被混合倒进了同一辆垃圾车。而在一些环保人士看来,混运对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打击很大。

“混合垃圾”含水量高 增加处理成本

“厨余垃圾混了又能怎么样?反正跟着其他垃圾一起处理呗。”许多市民可能会对垃圾不分类的做法不以为然。垃圾焚烧厂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垃圾场收回的垃圾中,含水量占垃圾总量的近40%,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厨余垃圾。按照操作流程,垃圾要首先在储存池里停留几天,待水分基本沥干再进入焚烧炉。然而在沥干的过程中,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会加速腐烂分解,产生臭味,影响周边环境。除了影响环境,如果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太多,还会增加焚烧成本。

这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垃圾焚烧炉的炉温要达到800摄氏度以上,如果水分太多,要更卖力地焚烧才能达到这个温度。另外,如果填埋厨余垃圾,其中的水分也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近些年再生资源价格下跌近三分之二,居民交售废品的积极性降低,捡拾废品的也相对减少,回收人员的萎缩,造成一些原本可回收的垃圾进入了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进入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的垃圾总量为672万吨,2014年为733万吨,2015年为 79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60万吨左右。“60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垃圾焚烧厂一年的处理能力,这无疑增加了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的运转压力,因此减少厨余垃圾混入量,减少焚烧垃圾的水分和有机物含量,才能有效缓解这种压力。”

垃圾桶三个变两个 厨余垃圾减少误投

为了推动厨余垃圾的回收,从今年2月份开始,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做了一个实验,在3个小区518户居民中设置了8个垃圾桶站,和传统的分类垃圾桶不同的是,这里只有两种桶,绿桶和黑桶,绿色收集厨余垃圾,黑色收集其他垃圾。“我们首先简化了对厨余垃圾的定义,就管它叫‘烂’货。”负责此项实验的北京天龙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权说,“我们告诉居民,只要放着会烂会长毛的东西,就是厨余垃圾。”

在这个实验中,居民只要将“烂”货专门放进一个塑料袋,投放垃圾的时候,把这个塑料袋里的厨余垃圾倒进绿桶,再将塑料袋扔进黑桶,即可完成分类。每天,厨余垃圾监督员会来到桶前拍照、检查是否误投、二次分拣,测量厨余垃圾回收量,还会有专业的厨余垃圾中转站的车辆来回收厨余垃圾。公司还开通了 “绿猫”微信公众号,随时更新厨余垃圾回收的数据、进展以及问题,让居民及时得到反馈。

另外,虽然撤掉了收集可回收物的蓝桶,市民可以通过“绿猫”微信公众账号,注册之后,通过app手机软件实现一键呼叫上门回收。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位于花市北里西区6号楼的8号桶站,监督员庄师傅正好前来测量。打开“厨余”绿桶,里面大多是菜叶果皮,庄师傅用工具简单翻了翻,发现了一个塑料袋,麻利地夹起扔进了旁边的黑桶,“今天误投的比较少。”然后,他拿着一根标着刻度的铁棍探进垃圾桶,厨余垃圾的表面刚好没过第四个格子。“一开始的时候,这桶里的垃圾连第一个格子都没到呢。”

目前实验已经开展了10周,记者在统计数据中看到,本周累计正确投放厨余垃圾总量668公斤,和第一周545公斤相比,投放量增加了20%。 “虽然现在误投的情况还比较多,但养成分类厨余垃圾的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权说,该实验将长期进行,并有望在更多小区推广。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