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十三五”约束性指标中的“生态关”

2016-05-27 16:082160中新网

“绿色”在中国发展议程中,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今后中国将确立何种经济增长方式,中国人将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中国又将以多高成本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这是未来五年必须回答的问题。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第一份五年计划,“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绿色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之一,并专项论述。在“十三五”时期设定的25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约束性指标共有13项,其中“资源环境”指标多达10项,足见分量之大、任务之重、约束之强。

数十年粗放式发展,令中国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冬夏不息的雾霾、屡见不鲜的“牛奶河”、土壤中的“元素周期表”、多种动植物濒危“亮红灯”……正如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所言,中国的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最终还是为了生活品质的提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中新社记者说。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看来,环境从稳中趋好变为总体性改善,需要未来五年做出艰苦努力。

要实现“提高环境质量”的核心目标,中国亟待做好“加减乘除”。眼下,制度和市场的“加法”正在铺开: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坚持“督政”并“督企”;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强化与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衔接配合,形成守法新常态;并推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治理等方式力推环保产业发展。

今后五年,中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减法”也必须提速。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设置的环保约束性指标中,首次提出了与公众感受息息相关的空气质量指标和地表水质量指标,其中包括:到2020年全国PM2.5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18%;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小于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环保也进入了社会公众诉求明显提升的‘新常态’”,吴舜泽说。恢复绿水青山,中国离不开公众参与的“乘法”。环保当局已承诺,中国将全面推进大气和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将政府和企业同时放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考评。当铁腕治污与公众的绿色生活方式相结合,环保成效也将实现指数级放大。

“十三五”道道“生态关”,真正奏效需以“除法”分解。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区域间工业化进程、资源能源消耗、环境禀赋、污染排放强度差异大,不同区域、流域和城市环境问题分化,质量改善步伐不可能“齐步走”。专家提醒,全国统一性的总量控制方略要更加服从、服务于不同区域差异化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制定、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环境管理政策。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