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煤电超低排放存缺陷和隐患 节能改造低价中标刺痛谁?

2017-07-18 07:101050中国节能网

2014年开始,2020年结束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业内俗称“超低排放改造”),如今已是棋至中盘。

7月10日,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清新环境”)总裁张根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16年-2017年是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的高峰,市场非常火爆,大部分环保公司都比较忙。

2014年9月,发改委、环保部和能源局提出“煤电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2015年12月又明确了电价支持标准,从而引爆市场,改造项目大量释放,机构预测市场规模达到400多亿元。

不过,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低价中标现象仍非常普遍,导致很多工程粗制滥造,留下缺陷和隐患。张根华估计,未来2-3年,可能会有20%-30%的项目不得不进行第二轮维护改造。

“项目量太大了”

煤电超低排放市场的爆发,源于2014年9月发改委、环保部、能源局下发的关于《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2015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决定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随后,发改委、环保部、能源局下发《关于实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电价支持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电价支持标准,对2016年1月1日以前已经并网运行的现役机组,对其统购上网电量加价每千瓦时1分钱(含税);对2016年1月1日之后并网运行的新建机组,对其统购上网电量加价每千瓦时0.5分钱(含税)。

根据招商证券测算,按照除尘改造50万/千瓦、脱硫改造120万/千瓦、“低氮燃烧 SCR”脱硝改造100万/千瓦的单位投资估算,要实现“到2020年完成1.5亿千瓦机组改造”的目标,将带来除尘75亿元、脱硫180亿元、脱硝150亿元,累计405亿元的改造市场。

4月27日,清新环境2016年度报告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清新环境实现营业收入67,246.72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5.64%。

“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是2014年9月提出来的,到2016年、2017年是一个高峰,今年年底大部分机组都将实现超低排放,这期间大部分环保公司都比较忙。”张根华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目前同时有80个项目在建,既是市场的受益者,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确实量太大了。”

压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体量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为15.7亿千瓦,其中燃煤机组就占了约9亿千瓦;二是业主对环保公司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性能、经济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性能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力量去做升级改造,国家对改造效果的呈现肯定有要求,因此监管力度也会逐步加大;经济性上,电力市场现在本身发展就不好,对其投入也会很斟酌,简单地将设备套用、叠加是不行的,投资成本下不来,必须要有更好的技术方案做支撑。

“我们公司事先有很多储备和准备,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都会感觉到压力,相信整个行业也都是这样。”张根华说。

低价中标痛点

虽然市场火爆,但企业也有他们的苦恼,那就是低价中标问题。

张根华表示,现在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普遍存在低价中标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低价中标某些时候看似比较公平,能够降低业主的成本。

但是,低价中标有两个弊端,首先是让一些技术、服务较差的企业中标,中标后提供的产品、技术、系统等都存在缺陷,可能造成隐患。

“像我们公司要提供精品工程,就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成本在那儿摆着呢。而有些低价中标的企业可能就用最烂的东西对付业主,因为现在工程验收就是一年保质期,这一年没事儿就能收到钱了。”张根华说,“但长远来看,国外一个项目10年下来都不用动,还能保持性能不变。而国内的项目没做两三年就会出毛病,又得折腾重改,还得花钱,所以低价中标的结果其实未必低价。”

其次,低价中标让一大批好的技术、好的方案在竞争中吃亏,不利于做精品工程和技术进步,因为精品工程和技术进步代价肯定更大。“好东西就是这个价钱,但市场有竞争,如果你价格高,对不起,就不要做项目了。”

总之,低价中标的结果就是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在张根华看来,要改变这一局面,业主方需要在招标过程中综合考虑,系统地考虑技术、方案、装备、服务等因素,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低价。

例如,业主方可以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设定一个标准,符合要求的才能参与投标,“现在有些标,一大堆不具备能力的公司都来参与,无形中就会形成低价中标”;其次,业主对技术标准的制定也是越明晰越好,“好多东西说得很模糊,性能、材质到各方面约束都很少,这里的空间弹性就太大了”。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低价中标的根源是后期合同执行不严格,尤其是环保监管不到位。只有不合格的产品和服务被曝光,低价中标才会减少。而单纯地取消低价,项目被“运作”的概率会很高,依然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两成或需第二轮改造

现在,随着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接近完成,很多环保企业已经把目光逐步瞄向了非电领域,如钢铁、建材、陶瓷等行业的改造市场。不过,在张根华看来,电力领域未来还是存在机会的。

“毕竟这次改造太集中了,大家一拥而上,里面难免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有些做得不太好的可能就要再来一遍。”他说,“估计再过2-3年,第一轮改造的问题可能就会显现出来。你老不达标,老被通报,那就必然要做第二轮维护改造,这也是低价中标的恶果。”

据介绍,目前煤电排放的监管力度是所有行业里最严的,大部分电厂都实现了在线实时监控,出现超标马上报警,环保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罚。张根华说,“一接到罚单,首先对于领导的绩效考核来说是一个污点,其次也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和罚款。”

他预测,第二轮维护改造可能与第一轮不同,改造规模没那么大,改造进度也不会太集中,会逐步爆发、逐步改造。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可能是一个区域内做批量的、局部的改造,因为不是全部都有问题。

“我估计可能会有20%-30%的项目需要进行第二轮改造。”张根华说,“我们的技术还比较适合做这个,在原来装备的基础上,不用有大的变化,通过一些局部的替换就可以解决问题,投入也不大。”

他表示,类似的情况在非电领域其实已经发生过,第一轮改造时做得不好,结果又需要再投入、再改造。“一次性把事情做好了还是更经济的方法,做两次投入就不划算了,而且停机改造也会影响正常的生产。”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