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5·31新政”震动光伏界 残酷洗礼中企业如何上岸?

2018-06-14 06:205600华夏时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降临在酣梦已久的中国光伏企业身上。
 
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因文件落款为5月31日,被业界称为“5·31新政”。与此前业内预期不同,这次的新政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光伏新政,直接叫停普通光伏电站,控制分布式光伏规模,降低补贴强度,其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令广大光伏发电企业措手不及。“5·31新政”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6月4日,20多家A股光伏上市企业大面积飘绿,整体市值蒸发147亿元。随着市场悲观情绪的不断发酵,下跌势头始终未有缓解。
 
QQ截图20180614062317

4月初,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透露,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2007年至2017年这10年间,中国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累计下降了约90%。然而,光鲜的数字背后,长期以来靠补贴生存成为国内光伏企业华丽长袍下的“虱子”。
 
业内人士认为,退出补贴对光伏行业短期来讲,负面影响很大,但中长期来看,则有可能是利好。“光伏行业从业者一直都知道,补贴的盛宴迟早有一天将无以为继,所有从业者将直面无补贴的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格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徐晓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5·31新政”是中国光伏行业成年的残酷洗礼,拥有脱离补贴的技术、产品和应用优势的企业将能“剩者为王”。
 
补贴“双刃剑”
 
根据“5·31新政”,2018年暂不安排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分布式光伏仅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规模;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继去年削减补贴之后,再次削减0.05元/度补贴。光伏行业资深媒体人曹宇测算,按40GW装机量计算,制造环节要进一步挤出100亿利润,结合2017年补贴削减程度,行业利润蒸发300亿。
 
自2013年,为对抗美欧“双反”对中国光伏的阻击,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以《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光伏产业发展。随后的几年间,国内光伏市场迅速崛起,聚集了产业配套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新增装机量从2014年的10.6GW猛增到2017年的53.3GW,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3年全球第一。
 
然而,装机量狂飙突进下,背后的软肋也愈发凸显。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分析,当前国内光伏市场仍然是政策主导,其发展走向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政策。中国鼓励发展光伏产业,但与此同时,政府对光伏补贴承受能力不足。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包括光伏和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达到1000亿元。
 
徐晓华认为,中国的光伏行业现有主流应用市场商业模式建立在补贴政策的基础上,一旦国家停止补贴,势必造成市场崩塌。这也是中国光伏行业多年来被外界诟病的弱点,但是错不在行业,中国本土的光伏电站的建设中,不合理的税费、中间费用、高昂的融资成本直接大幅推高了发电成本,制约了中国光伏平价上网的实现。因而,汉能在看清这一点后,很早就放弃了地面电站市场,致力于分布式、光伏建材一体化与移动能源市场。
 
技术、产品与应用为王
 
尽管“5·31”新政出台后,先有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主任王斯成致函光伏专委会,后有11名光伏大佬致函新华社发表联名信,但从国家能源局的表态来看,无论是否能争取到一定“缓冲期”,显而易见的是,光伏行业今后发展的指导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经济性好、发展质量高、不需要中央财政补贴的光伏发电项目更受国家鼓励。
 
也就是说,未来的市场下,能存活下来的主流一定是脱离补贴的技术,产品与应用。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在晶硅企业里,在单晶产业布局完整,拥有领先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与后发成本优势的企业将成为赢家,受冲击较小,未来也会恢复较快。
 
而在薄膜太阳能企业中,汉能从2012年起就关注其高效薄膜芯片与哪些终端产品结合,发出来的电如何使用,解决哪些问题。除了研发发电纸、发电背包、发电衣服、发电帐篷等民用新品外,汉能还与摩拜单车、顺丰快递达成合作,为单车、快递车安装薄膜太阳能,实现定位与续航;牵手北汽、一汽等车企,共同研发应用于多个车型的薄膜太阳能车顶,旨在告别充电桩,迎接未来智慧出行的时代。4月份发布的新户用产品“汉瓦”,在钢化玻璃中加入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打造“发电的琉璃瓦”;基于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汉伞,矗立在庭院一边遮风挡雨一边提供夜间照明。
 
通过技术积累,汉能在高端设备制造领域获得不小收益。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年报显示,2017年其上游装备产线业务取得重大突破,六大产线的年度交付能力均达GW级,收入同比增长40%。通过与多个移动能源产业园合作,实现了解决方案的销售,并开始规模化交付。
 
“汉能集团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家非典型光伏企业,学习如何成为一家终端产品企业或芯片企业。”在徐晓华看来,汉能凭借独特的薄膜芯片技术布局与企业战略定位,或将成为本轮冲击中受损最小,甚至能从中获益、将危机转为商机的企业。
 
远见的力量
 
而汉能这种独特定位的产生,要追溯到2009年,其创始人李河君在进军光伏界时作出的选择。他没有选择最主流的材料晶硅,而是选择投资薄膜太阳能;没有仅仅满足于低成本的生产制造,而是通过跨国技术并购与整合的方式,陆续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SE及Alta Devices这4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打造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拥有了全产业链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技术方面,去年汉能的薄膜太阳能研发和量产转换率再次刷新了3项世界纪录:砷化镓单结量产组件效率已经达到25.1%;铜铟镓硒玻璃基全面积组件效率已经达到18.72%,柔性溅射法冠军组件效率已经达到17.44%。
 
“移动能源的技术已经成熟,核心装备已经实现国产化。薄膜太阳能是移动能源的核心技术,在近一两年里研发和量产转换率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产业化条件。”在SNEC展会期间举行的全球移动能源大会上,李河君如是说。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现实证明了汉能选择这条“不讨巧”的技术路线的意义所在。
 
徐晓华认为,虽然“5·31新政“来得比预想的要早,比预想的猛烈与残酷,但是中国光伏企业,不管是晶硅还是薄膜,在近20年的时间里都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突破围堵中艰难前进,到今天发展成为从业超250万人、产值近万亿的国家名片。他相信,“5·31新政”不会是中国光伏行业的终点,而是新一轮发展的起点,中国光伏人仍然会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