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发改委:供需形势仍处紧平衡状态 不会出现大规模气荒

2018-11-13 09:265010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我国扎实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北方各地天然气供需平衡情况好于去年,民生用气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冬季保供预案准备充分,政府、企业之间协调性增加,需求侧管理得到加强。各地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继续挖掘冬季增产增供潜力,落实天然气保供任务——

近日,北方地区进入供暖季。推进清洁取暖,能源供应是关键,业内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扎实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从中央到地方未雨绸缪,天然气供需平衡情况好于去年,民生用气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仍需做好应急预案,压实各方责任。

供需形势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告诉记者,从前三季度天然气运行情况分析,今年供暖季天然气供需形势处于紧平衡状态,不会出现大规模气荒。

刘满平表示,截至10月份,已落实天然气市场可供资源量2635亿立方米,比去年实际供应量增加249亿立方米。目前,主要供气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储气库注气计划,气源串换、管网互联互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南气北送新增供气能力大幅提升,达到3000万立方米/日。

“此外,冬季保供预案准备充分,政府、企业之间协调性增加,需求侧管理得到加强。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调整,将用户分等级,关键时刻按层级压减供应,签订合同等做法,都为采暖季天然气民生保供提供了有力保障。”刘满平说。

“去年采暖季遇到的情况,今年肯定不会再发生。”天然气行业专家、北京世创能源资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红告诉记者。但是,今冬明春天然气在局部时段、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局面,具体则取决于当地的调节能力。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发布的情况,今年供暖季落实资源超过1200亿立方米并分解至各地。全国民生用气占比40%左右,当前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民生用气需求。

清洁取暖和温暖过冬不矛盾

如何才能让百姓在蓝天白云下温暖过冬?

“清洁取暖与保证群众温暖过冬两者从根本上讲是不冲突不矛盾的,关键是要讲究策略和把握好度。”刘满平表示,结合去年的经验和教训,今年各地应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统筹考虑市场供需实际因素和基层执行的清洁取暖措施,“煤改气”要坚持“以气定改”、循序渐进,保障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用气需求,避免因措施失当、执行不力等增加供需矛盾,人为造成天然气供应缺口。

10月17日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座谈会要求,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坚持以气定改,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有多少资源,有多大能力,办多少事情,不硬压指标,不搞“一刀切”。同时,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继续挖掘冬季增产增供潜力,落实天然气保供任务,确保重点地区天然气供应。

记者对部分地区的实施情况作了梳理。据了解,今年供暖季,北京天然气供应总量为125亿立方米,较去年增加7亿立方米,主要用于新的煤改气用户以及新的燃煤锅炉改造。目前,北京清洁能源供热比例达到97%以上,其中居民集中供热锅炉和城市热网热源已基本全部使用天然气。河南省发改委表示,今年供暖季已落实天然气资源超过42亿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民生用气需要。

今年,河北省计划完成“双代”工程177.4万户。其中,气代煤145.2万户,电代煤32.2万户。河北省近日还开展了清洁取暖工作督查,重点督查“双代”工程任务落实及进展情况,气源、电源保供情况,洁净型煤保供及配送情况,清洁取暖“一刀切”情况以及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山西省发布通知要求,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在气源、电源未落实情况下,原有取暖设施暂予保留。

刘满平表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煤改气”等具体工作中要严防“一刀切”,避免“一哄而上”。对于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要多渠道、多途径推进煤炭替代,不能将所有的任务都压在天然气上,“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余热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大力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采暖设备购置补助、电价、气价等清洁取暖项目建设运营补贴、价格、金融政策等,缓解居民生活和经济运行成本提高所带来的压力。

建立健全供需预测预警机制

“今年供暖季天然气需求肯定会高于往年。我们预判,今年12月份及明年1月份,日需求量可能比去年同期每天增加1亿立方米左右。”杨建红表示,在这方面,今年强调的“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将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刘满平告诉记者,今年实现民生保供的目标难度比去年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做好充分准备。在面临冬季供暖大考之际,要建立健全天然气供需预测预警机制,做好天然气形势预判、市场分析和政策储备,对民生保供形势做到心中有数。

“需求是旺盛的,外部风险不好控制,供应是‘紧绷绷’的,如果再遇上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有可能打破我们计划好的供需平衡。”杨建红表示,为避免发生去年的情况,要做好气温监测,加强对天然气日供需平衡的预警预测。据测算,以北京为例,如果气温超过3天低于零下8摄氏度,将比零度上下波动4摄氏度的正常情况,每天多增加3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

杨建红建议,要重视对中亚进口天然气的计划,特别是做好今年12月份和明年1月份资源的落实。同时,加强对“南气北送”项目的督促落实,如果这两个项目今年冬季日均供气量总和增至6000万立方米,供应态势将比较乐观。此外,还要提前做好需求侧管理,对一些不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可中断用户或可调节用户,可以提前压减产能,把天然气峰值降下来。

杨建红告诉记者,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我国输气管道的设计规划主要是满足季节调峰,城市燃气的设计规划主要是满足小时调峰,日调峰能力还不足,这个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如果各地不准备好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即使把LNG接收站和地下储气库都建起来,日调峰的问题也将始终解决不了。

刘满平认为,要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民生用气保供主体责任,加强需求侧管理和调峰机制建设,严格按照“压非保民”原则做好分级保供预案和用户调峰方案。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各有关部门政策的协同和综合协调,促进天然气保供长效机制建设。

“要关注可能造成的物价上涨等民生问题。冬季供气紧张可能引发尿素、甲醇等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会加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负担,最终会传导到消费端。”刘满平认为,政府部门在做好民生保供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多种经济社会成本因素,充分考虑保供举措带来的负面外溢效应。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