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石油: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2019-06-04 17:4010790海外网
6月5日,在第48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全球目光聚焦中国。

焦点在杭州首次成为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所在地,更在中国政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努力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贸合作,已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央企业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首批签署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内企业之一,中国石油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在资源国和谐发展、打造开放共赢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力。多年来,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环保奖30余项,一条清洁、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一带一路”正在不断伸向远方。

以绿色方式生产清洁能源

彰显国际石油公司的责任担当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以高效、清洁、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进程加快推进。油气行业在应对全球能源挑战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石油郑重表态:认同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共识。

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企业,中国石油努力向社会提供清洁低碳能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彰显了国际大油公司的责任担当。

未来较长时期内,油气仍将是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特别是天然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因其可获得、可承受、可持续的优势,已经成为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化石能源,预计2050年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达到30%。

中国石油把天然气作为战略性、成长性业务,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建设跨国天然气管道和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网设施,推进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多渠道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构筑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被誉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典范工程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近10年来,累计向国内输送天然气超2700亿立方米。这一我国首条从陆路引进境外天然气的跨国能源通道,目前已形成A/B/C三线并行的输气格局,年输气能力达到550亿立方米。每年从中亚国家输送到国内的天然气,占全国同期消费总量的15%以上,惠及国内27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亿多人口。

目前正在紧张施工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于今年底部分投产。中俄东线天然气的引进,对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量,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每年引进的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与用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84万吨。

除常规气外,中国石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合作的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超级工程——亚马尔LNG项目于2018年年底全面建成投产。亚马尔LNG年产液化天然气1650万吨、凝析油100万吨,销往中国的LNG约占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10%至15%。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国天然气进口渠道更加多元化,LNG占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比重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中国石油也通过加大天然气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资源国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

为合理利用资源,中国石油联合BP、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组成联合体,启动建设“绿色油田”计划,电站工程每年可提供13亿千瓦时发电量,满足了当地108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总经理Bassim Mohammed评价道:“油田伴生天然气的有效利用,不仅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明显改善了环境质量。”

绿色施工减少环境影响

让绿水青山的生态少些“脚印”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普遍面临着工业化带来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中国石油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将生产运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努力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伊朗北阿扎德甘油田作业区近2/3的面积位于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伊朗政府提出严苛的环保要求。中国石油用修建涵洞的方式打通油田内部道路,用丛式井油田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减少钻井对湿地的占用。整个项目节约用地103万平方米,相当于145个足球场的面积。经过多年努力,湿地绿色环保作业已经成为北阿项目独具特色的“环保名片”,获得伊朗政府颁发的环保奖。

实施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管理。艾哈代布油田所在的瓦西特省是伊拉克的传统农业区,作业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2009年项目启动之际,艾哈代布项目就确立了“废泥浆不落地”的目标,采用世界领先的“废泥浆无害化处理”专利技术处理油田的全部钻修井泥浆,处理后的废泥浆固体物经中伊双方检测达到了安全土质标准,被用于营区绿化和养鱼,形成的无害化泥饼自然堆放后可养殖花草。

乍得项目地处该国中南部稀树草原,气候炎热,自然环境恶劣。在Ronier油田至恩贾梅纳管道建设施工过程中,为确保不发生大型动物坠入管沟被摔伤、溺死等严重环保事件,乍得公司要求对管沟开挖、管线下沟等所有施工工序进行严密组织和实时监控,做到当天开挖当天回填,保证了大象等野生动物安全穿越管道工区。

亚马尔LNG项目位于北极圈内、鄂毕湾西部河岸。液化天然气厂脚下的永冻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冬季无比坚硬,但到了夏季,就会形成一个个沼泽。为保护当地生态,亚马尔LNG项目一期生产线主体设备下的地基下面就被打入了近4万根埋深10多米的钢管,同时在建筑下面和周围埋下许多深度5米至14米的热稳定装置,以保持恒定的冻土层低温环境,确保冻土层不变形。此外,2013年以来,亚马尔LNG项目已累计完成761公顷土地的恢复工作,恢复后的土地达到农业用地水平。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石油海外项目也并不鲜见。为保护作业区的湿地,伊拉克哈法亚项目严格执行HSE标准,努力保护湿地候鸟,减少人为活动给湿地带来的污染,想方设法利用二次水源,打捞废弃物,促进湿地生态的良性循环,有效保护了候鸟栖息生活的“乐园”。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所在地之一。印尼项目JABUNG区块利用3套污水处理装置,可将原油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回注油田,实现循环利用。LPG处理厂投产5年来,不断提高天然气回收处理能力,每天可回收9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了放空气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了天然气零放空的目标。

将低碳发展融入科技创新

落实《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

“一带一路”是发展之路,也是绿色之路、科技之路。中国石油深知科学技术应用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携手国内外能源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碳减排技术研究。

多年来,中国石油积极开展CCS-EOR技术的先导试验和工业化应用,对提高陆相非均质、低渗油藏采收率并实现碳减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截至2017年年底,吉林油田成功埋存二氧化碳120万吨,埋存率超过96%,采收率比水驱平均提高超13个百分点。

持续加强碳排放管理,中国石油于2017年建立了覆盖海内外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平台,全面完成了所属国内外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方向,努力控制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加大研发力度,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全面实现可追溯、可核查、可对标,建立了低碳发展的“中国石油模式”。

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伊拉克哈法亚油田建设为依托,中国石油通过一系列科研攻关,实现了哈法亚二期1000万吨地面工程提前15个月“无污染、零排放”投产,节省投资4600万美元。

中缅油气管道在建设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在勘测阶段,中国石油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LIDAR)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GPS测量技术,避免了对若开山林区和缅北山地林区森林植被的影响。在海沟穿越施工时,中国石油采用定向钻穿越技术取代了大开挖,入土点和出土点全部选在陆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海洋生态和两岸的红树林。

得到合作伙伴和资源国政府肯定的技术实力,来自以勘探开发研究院为龙头的“1+12+N”技术支持体系作为后盾,强大的科研团队和专家们的高超智慧,来自技术支持人员将集成配套新国内先进适用技术,在海外的推广应用。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始终是人类对美好生存环境的向往。作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成员,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公司理念与“一带一路绿色倡议”精神道同契合。未来,中国石油将继续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既做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又做优质清洁能源的供应者,努力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世界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环保项目:哈法亚落地生根

5月8日,伊拉克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项目(简称GPP项目)授标意向函签字仪式在巴格达举行,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又一绿色环保项目落地生根。接管哈法亚油田以来,中东公司哈法亚项目积极倡导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哈法亚油田位于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里曾经孕育出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两河文明。然而在历史沧桑中,战乱让两河文明黯然失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繁荣发展的渴望,成为伊拉克战争后百姓共同的梦想。如今,来自中国石油的技术和经验,让这一地区重现发展活力,不仅是石油产业、电力、民生因此得到改善,还助力伊拉克人实现加快发展的“绿色梦想”。随着哈法亚电站和天然气等项目的建设,困扰哈法亚社区居民十多年的缺电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

天然气处理厂项目建成后将“消灭”整个哈法亚油田燃烧的火炬,每年减少近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可为下游电站提供22.7亿标准立方米商品天然气,能够实现50亿千瓦小时发电量,满足当地40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伊拉克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塔米尔·加德班说,伊拉克将在未来4年内,通过天然气项目建设实现电力和天然气自给自足。“天然气处理厂项目是中国石油送来的‘福气’,不仅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带动伊拉克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没有污染物排放。” 哈法亚社区居民高兴地说。

在加快油田产能建设的同时,哈法亚项目将绿色发展基因植入油田生产建设每一个环节,绿色发展之路不断走深走实,结出丰硕成果。

2013年4月14日,哈法亚油田生产伴生气开始输往卡哈拉电厂,为卡哈拉电厂提供燃力之源。这是伊拉克第一个利用伴生天然气发电的电厂,对解决电厂燃料,缓解当地百姓用电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起到积极作用。“哈法亚油田为卡哈拉发电厂提供天然气燃料,我们将不再需要从国外购买柴油燃料,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资金。”米桑省一位高级官员说。截至目前,哈法亚项目累计向当地输送天然气超过10亿立方米。

2018年9月19日,由中油电能首个在海外建设、拥有、运营的电站——伊拉克哈法亚电站并网发电,并获得PAC验收证书,正式进入商业运行。电站2018年开始建设,为确保项目早日投产发电,中油电能抽调精兵强将投入到项目建设中。30余名干部员工克服了环境恶劣、天气炎热、工作条件艰苦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机组检修、拆迁、运输、安装、调试等任务,将电站建设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电站。中油电能通过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高质量运营伊拉克哈法亚租赁电站,今年一季度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417%,实现了中伊合作共赢的目标。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够行稳致远。哈法亚项目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油田生产建设当中,建立健全绿色油田发展长效机制,将开发能源和保护生态紧密结合起来,并采用多种手段监管作业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以确保哈法亚油田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油区环境。

颜值担当:奇姆肯特炼厂新角色

截至5月30日,中国石油参股运营奇姆肯特炼油厂13年来,一直保持着“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的HSE业绩,在哈萨克斯坦三大炼厂中安全环保绩效最优,多次获得哈萨克斯坦总统颁发的安全环保奖项。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奇姆肯特炼油厂是哈萨克斯坦三大炼厂之一,中国石油于2005年开始参股运营,与哈萨克斯坦家石油天然气公司(KMG)实施对等管理。炼厂肩负着哈萨克斯坦成品油供应的重任,生产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在全哈市场分别占比39%、34%和57%。2014年2月,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下,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工程作为中哈合作重点项目正式启动。改造工程受到哈萨克斯坦政府高度重视,被列入哈萨克斯坦国家战略投资项目并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改造工程分两期进行。2017年6月,一期工程异构化装置投产,奇姆肯特炼油厂的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大幅提高,在哈萨克斯坦三大炼油厂中率先完成油品从欧Ⅱ标准向欧Ⅳ、欧Ⅴ标准的升级,进入绿色环保炼油厂行列,终结了哈萨克斯坦不能生产高标号燃油的历史。二期工程于2018年9月竣工投产,新建的催化裂化装置,采用世界先进的贝尔格烟气脱硫技术;硫黄回收装置采用中国石油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克劳斯硫黄回收工艺。仅此两项,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1万吨。

改造项目奉行环境友好理念,将安全环保作为第一准绳,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污水、废气处理,着重运用新型节能技术,保证了改造工程全过程绿色环保。二期工程投产后,奇姆肯特炼油厂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年,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轻质油收率由原来的56%提升至80%,进一步保障了哈萨克斯坦成品油供应。同时,对进一步带动当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在炼厂现代化改造全面投产的当天,到厂考察的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用手指着地面,意味深长地说:“古老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当月,哈萨克斯坦政府便宣布国内高品质燃料油实现自给自足,暂时停止燃料油进口,并着手协商向中亚周边国家出口汽油。 (中国石油报 崔茉 李春辉 解亚娜)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