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甲烷控排,中国是“实干家”

2024-07-08 17:11143630中国能源报

甲烷控排,中国是“实干家”

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各国高度重视甲烷控排,我国积极响应这一全球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甲烷控排工作。以油气、煤炭领域为代表的能源企业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推动我国甲烷控排工作迈上新台阶。

“甲烷的温室效应相对较高、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控制甲烷排放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全球温升速度,另一方面还会带来其他协同效应,比如减少对流层臭氧浓度、改善空气质量、预防煤矿事故、减少能源浪费等。近年来,全球掀起一股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劲浪潮,其中甲烷控排成为焦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甲烷排放控制方面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积极的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

能源活动排放量占比高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在20年尺度下,化石燃料来源的甲烷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2.5倍;在100年尺度下,化石燃料来源的甲烷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9.8倍。

据了解,全球每年的甲烷排放量约5.8亿吨,其中自然源排放约占40%,人为源排放约占60%。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甲烷追踪》显示,2023年全球能源部门的甲烷排放量接近1.3亿吨,占人为源排放量的1/3以上,仅次于农业部门,主要来自煤炭开采的瓦斯逃逸以及油气领域的无组织排放。

具体到中国,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甲烷排放量为6411.3万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2865.8万吨,占比最大,达到44.7%;农业活动排放2384.6万吨,占比为37.2%;废弃物处理排放762.2万吨,占比为11.9%。

多位专家指出,在今后十年内采取果断行动,快速减少能源、农业和废弃物领域的甲烷排放,可以减缓短期内气候变化,这被认为是实现全球1.5摄氏度温升控制目标的最有效策略。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指出:“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报告,要将全球温升目标控制在1.5摄氏度,就要实现到2030年甲烷排放量削减40%—45%,其效果就是到2045年可以降低约0.3摄氏度的温升幅度。这意味着,如果不大幅度削减甲烷排放,《巴黎协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减少化石燃料产生的甲烷排放,是最具成本效益且在近期就可以实现的减缓全球变暖的方法。”美国环保协会能源转型高级副总裁马克·布朗斯坦(Mark Brownstein)表示,“比如,油气开采过程中75%的甲烷排放和采煤过程中一半的甲烷排放,都可以通过现有技术控制,而且通常成本很低。”

资源化利用走在世界前列

推动甲烷控排,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实打实的行动。

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今后5—10年我国控制甲烷排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我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的顶层设计文件。

甲烷控排,中国是“实干家”

“《行动方案》的最根本特点是推动甲烷的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有效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同时,把甲烷排放控制的政策、技术、标准以及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甲烷控排行动方案的最根本保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指出。

在我国最大的甲烷逃逸排放源——煤炭领域,甲烷减排工作经历了从煤矿安全到煤层气资源化利用,再到将甲烷纳入温室气体减排等重要阶段,目前相关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政府和煤炭企业高度重视煤炭领域的甲烷控排,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在源头治理方面开展各项技术、理论、装备研发;在甲烷资源化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全浓度甲烷控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各种利用方式。”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刘文革介绍,截至去年底,我国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57亿立方米。

在油气领域,2021年5月,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成立,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北京燃气等。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中心副主任雍瑞生介绍,当前是中国油气企业在甲烷控排行动上力度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时候。“在监测方面,‘天地空’一体化甲烷监测技术不断发展、融合,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不断提高。同时,在甲烷控排的具体技术落实上也有很多实际案例。比如,油气场站的甲烷回收装置已开启较大范围推广。”

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多位专家指出,我国在甲烷控排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一,排放总量大但部门及区域排放情况差异明显;第二,排放演变趋势及具体路径不确定;第三,技术减排与措施减排的潜力不明晰;第四,减排风险量化及目标设定能力不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指出。

在刘合看来,我国中长期甲烷排放控制的总体思路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设计、构建多尺度的甲烷排放清单数据库、加快推动“天地空”一体化测量技术研发与实践,以及甲烷排放技术研发与功能示范先行。

刘合从加强制度创新、突出科技创新、加快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一要加强制度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体系,并注重与现行环境管理政策的协调和联动。二要突出科技创新。加大甲烷控排领域的科技资源投入,构建甲烷减排和资源环境治理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协同建设甲烷监测体系、污染物检测体系等;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甲烷排放清单的编制、数据库与信息库的构建,开展基础应用的研究。三要加快模式创新。积极运用市场手段与力量,激发甲烷控排积极性,建立甲烷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并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凝聚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同时,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甲烷控排是全球性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甲烷控排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推动全球甲烷控排工作进程。甲烷控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技术创新是关键驱动力,要加大甲烷控排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提高甲烷控排的效率和效果。”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指出。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