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欧洲多国遭遇极端天气,中国绿色技术助力全球低碳转型

2024-07-20 15:11120700中国青年报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球气温连续13个月创下新高,且连续12个月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今年6月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6月。

进入7月以来,极端天气继续冲击欧洲大陆。高温、强降雨、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欧洲多地频发,对多个产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环境破坏与人员伤亡,对欧洲经济复苏进程带来冲击。

极端天气在7月继续冲击欧洲大陆

据英国《卫报》7月16日报道,南欧和东欧持续遭受了极端高温,有些地方的气温比季节平均水平高出10摄氏度。巴尔干地区白天气温普遍达到30至40摄氏度;比季节性正常温度高出7摄氏度以上。夜间气温也将保持较高水平,通常会达到20摄氏度。

据美联社7月16日报道,克罗地亚报告了亚得里亚海有史以来最高的气温,该国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南部城市杜布罗夫尼克的温度达到近30 摄氏度。在塞尔维亚,国家电力公司报告称,由于使用空调,该国用电量创历史新高。在土耳其,强烈的热浪继续席卷全国。入夏以来,该国南部和西部地区气温持续超过40℃,远超往年正常温度。

在炎热干燥且强风的天气影响下,欧洲多地发生野火。据欧洲新闻网7月2日报道,希腊爱琴海东部岛屿希俄斯岛和科斯岛爆发的野火已造成5人受伤,紧急服务部门向希俄斯西部梅托希地区的人们发布了疏散令,并派遣140多名消防员、8支专门扑灭山火的消防队员、7架洒水飞机和3架直升机灭火。

除极端高温天气,北欧多个国家近期持续遭遇暴雨与洪灾的冲击。欧洲新闻网7月11日报道称,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等地区暴雨引发洪灾,造成多人死亡失踪。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的消防队员称,今年夏天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开展了约80次救援行动,疏散了数十人。

欧盟应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发挥力量

在极端天气影响下,欧洲旅游、‌能源、‌农业等多个产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冲击。

旅游业方面,根据欧洲旅游委员会的数据,自 2022 年以来,前往南欧的游客数量下降了10%;能源方面,据彭博社7月15日报道,极端高温天气使波兰部分地区炼油厂面临燃料供应紧缺的风险;农业方面,据彭博社报道,挪威计划在2024年至2029年储存至少8.25万吨粮食,保障挪威全部人口(约550万)3个月的消耗量,以应对潜在的气候危机和粮食供应不足。

极端气候为何频频席卷欧洲?据欧洲新闻网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现象。厄尔尼诺通常指的是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的现象,拉尼娜则与之相反。目前,全球正处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之间的过渡阶段,二者都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温异常变化的表现,会导致全球水资源分配不均,进而引发气候异常。同时,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也令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气候危机已经逐步进入岌岌可危的阶段,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和长期性的议题,需要多数国家的共同支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刘慧心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欧盟的绿色能源政策从目标设定和发展力度上依旧是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先行者,应在气候变化这一全球紧急议题上发挥力量。”

然而,欧洲政策制定者面临制定绿色战略转型的种种挑战。据英国《金融邮报》7月15日报道,在今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前后,欧洲各国的极右翼政党在选举中获胜,而绿色政党和自由派则遭受损失,欧盟于2020年推出的“欧洲绿色协议”和环境政策普遍受到攻击,许多欧洲国家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能源价格危机都与此有关。

“目前欧盟内部已存在相关法规通过的困难。”刘慧心举例说,今年6月通过的《自然恢复法》是全球环境政策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一大突破,但其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碍。未来也不排除欧洲极右翼政党上台后对各类气候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影响。(这)是未来全球气候行动中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

刘慧心进一步分析说,“实际上,无论是左翼或者是右翼政党上台都要为可能更频繁发生的气候灾害做好准备,环境政策的必要性不应以政党的更迭为转移,应当在合理的范畴内以科学为基础依据,对民众和经济社会作出科学决策。”

另据路透社7月10日报道,相关文件草案显示,新成立的这一届欧洲议会不太支持绿色议程,在是否废除或加强绿色措施方面存在分歧,其中一些大型立法团体计划修改欧盟在2035年淘汰排放二氧化碳汽车的计划。

中国绿色技术助力多国加快低碳转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呼唤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

刘慧心分析称,我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离不开政策贯彻的有效性与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陆续建立健全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低碳政策的延续性得到保障,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助于绿色低碳资源的积极调动和高效配置。另一方面,我国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实现了绿色低碳产业的显著进展,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在2023年破万亿,是我国制造向绿色低碳领域转型升级的显著标志。

中国绿色技术的发展也助力多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以匈牙利为例,多家中国汽车企业在匈设厂,极大促进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及供应链的发展,使匈牙利成为欧洲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中心之一。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不过,刘慧心指出,绿色低碳转型并非简单一转了之。“从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水平来看,我们依旧面临着能源转型和温室气体减排的严峻压力,绿色低碳转型的空间仍旧很大。”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