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中央首提“零碳园区”背后有何深意?实现“以绿制绿”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2025-05-20 15:3291850双碳能源信息平台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2025年两会再次提到全国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标志着党中央在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全面转型进程中,积极探索绿色化、零碳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实现碳达峰的同时,为适时实现碳中和谋篇布局。

中央首提“零碳园区”背后有何深意?实现“以绿制绿”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零碳园区制度具有底层逻辑

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79年,目前已经形成由点到面、由沿海向内地的推进式发展趋势,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超过2500 家,多数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 50%以上。园区集聚起了产业、功能、创新、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实现园区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再由低碳向零碳转型升级,决定了“双碳”战略落地实践的成效和质量。
各类园区将在“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产业园区数量多分布广,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物同根同源。园区常常是污染物和碳排放重要“源区”。我国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源50%以上,是降碳的重点领域。

零碳园区创新具有扎实基础

关于零碳工业园区制度,国内外目前尚无统一通用的界定。笔者认为,零碳工业园区制度一般是指通过一系列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变革和应用,实现园区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在一定时空内完成从绿色低碳发展到绿色零碳发展的转型。

我国零碳园区创新有15年低碳园区建设的良好实践经验,特别是有着近5年地方基层创新实践的基础。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始于“十一五”时期。例如,2009 年,原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决定自 2010 年起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低碳园区相关制度安排逐步细化,走深走实。

例如,201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推进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2014 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建成 150 家左右低碳示范园区。“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再次强调了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并要求部分园区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十四五”期间,《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先后发布,对园区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引。

202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总体目标就是,“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该《方案》要求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到2025 年,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

截至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自碳达峰实施方案中都不同程度地规划了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企业等,部分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全国各地因地制宜,陆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等零碳发展制度安排。例如,山东省出台了《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示范创建实施方案》;安徽发布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等6省出台政策。地方的基层创新和实践为国家实施零碳园区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零碳发展理念将成为2025年的新风潮。

零碳园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会议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细化,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零碳园区标准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今后将加快国家级标准等制度体系落地。目前全国有4个零碳园区已经出台了地方标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福建省两个省级地方标准、雄安新区1个国家级新区级地方标准和江苏省盐城市1个市级地方标准。此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企业相关标准已经付诸实施。2025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预计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将更加规范和健全。

第二,有助于深化落实“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低碳化向碳中和化升级转型。在实现碳达峰之前,适时布局零碳发展,谋划实现碳中和发展路径,正是落实“双碳”目标战略的应有之义。规范的零碳园区建设,是在设计、规划等各阶段各环节都融入碳中和理念,综合运用节能、减排、固碳等碳中和措施,实现园区范围内产业、能源等全领域全周期全链条的零碳发展,达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吸收自我平衡的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碳中和发展模式。

第三,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零碳园区是技术、理念、制度创新的复合体,是绿色发展高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建设零碳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实践探索。

第四,有助于提升园区企业形象,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将“碳中和”融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更好地体现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和价值,企业能够引领行业向低碳转型迈进,并树立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零碳园区体现入园企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零碳发展理念,增强企业服务和产品的含绿量,有助于提升园区和企业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有助于企业克服碳关税等绿色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具有全球价值

我国特色的零碳园区的建立、推广和应用具有全球价值。

首先,在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根据《巴黎协定》的要求,特别是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阿联酋共识”决议精神,各缔约方将于2025年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零碳园区建设的中国碳中和实践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将为全球南方乃至全世界碳中和进程提供中国方案。

其次,有助于进一步展现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领导力。当今世界,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大环境风险挑战。与此同时,个别大国甚至扬言退出《巴黎协定》。

鉴于此,中国担当和中国方案尤为重要。新时期,中国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绿色低碳产品引领了全球绿色低碳未来,展现了中国塑造清洁美丽世界的领导力。零碳园区建设作为绿色零碳发展高地和动力源,必将成为中国展现引领全球碳中和发展领导力的重要舞台。

中央首提“零碳园区”背后有何深意?实现“以绿制绿”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鸟瞰图。
扎实推进零碳园区高质量建设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护生


巅峰新能源: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建设零碳园区作出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什么是零碳园区?如何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围绕相关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护生。

我国制造业体量大,工业门类齐全,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从产业层面推进碳减排,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请谈谈对零碳园区的看法。

零碳园区指的是通过设计、技术、管理和商业化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决策,是在新形势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战略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零碳园区的能源需求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满足,通过“绿电直供”模式、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等,实现能源供需的智慧高效对接。这不仅可以降低对传统供能方式的依赖,还能提升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二是有利于引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零碳园区可以通过新型供能方式和低碳管理模式,引导传统产业采用电气化和低碳技术,推动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深度脱碳。

三是有利于激发科技、制度、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比如,在科技方面,零碳园区为低碳技术、新型储能、微电网、碳捕集与封存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与验证提供重要平台,将催生一系列科技创新。

四是有利于取得绿色竞争优势。在国际绿色贸易规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零碳园区因为具备可溯源、可核查的能源供应体系,不管根据何种规则进行计算,其产品碳足迹均可大幅减少,从而提升园区内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助力企业在全球绿色竞争中抢占先机。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从我国的能源、产业、技术实际看,建设零碳园区应从4个方面共同发力。能源方面,紧抓非化石能源直接供应这个零碳园区最鲜明特征,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大力发展“绿电直供”模式,建立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直连方式相匹配的智能微网系统,建立“电、热、气、冷”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因地制宜推动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产业方面,要以可溯源的绿色能源为核心优势,吸引光伏组件、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实现“以绿制绿”;引导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产业中的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入驻零碳园区,探索传统产业深度脱碳路径。

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打造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推动园区建筑实施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有序推进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管理服务方面,加快数字化技术在零碳园区中的应用,优化园区电力、热力、物料等多种能源资源的协同调度,推动园区内集中开展碳排放核算、项目碳评价、碳配额清缴、产品碳核算、绿电绿证交易、环境信息披露等服务,提升绿色低碳管理服务能力。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不少地区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零碳园区建设。但总体上看,部分零碳园区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对此,您如何看待,有何建议?

当前,零碳园区建设面临规则标准不一、技术支撑不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下一步,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打破障碍,积极稳妥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工作。

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明确零碳园区建设总体目标、实施路径以及保障措施。强化要素和制度保障,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加紧遴选推进一批零碳园区建设。

二是坚持宽进严管,梯次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初期可考虑通过“园中园”等方式,鼓励更多园区参与零碳园区建设,积累技术和制度经验,但要切实把好认定关,设置统一的建设标准和验收机制,规范碳排放核算等关键环节,确保零碳园区认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打好支持政策组合拳。通过金融、财税、科技帮扶等方式助力零碳园区发挥绿色优势,强化绿色金融、财政性投资对零碳园区的支持。

四是坚持思行并进,逐步扩大零碳园区覆盖范围。定期对零碳园区开展全面评估,深入总结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围提标,推动更大规模的园区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并通过开展成果展示等宣传活动,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零碳园区建设。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