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2024—2025全球建筑业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披露最新数据,指出全球建筑业能耗量占到整体能耗总量的32%,碳排放量占比更高达34%,碳排放规模超过交通领域,是全球主要的碳排放领域之一。
从目前来看,全球多国都已经制定建筑能耗相关标准,《报告》强调,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新建建筑执行绿色标准,将是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的重要途径,能效提升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将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建筑领域的重要政策,多地已经开启建筑节能改造以及低碳建筑示范实践,绿色建筑市场潜力正逐步得到释放。
建筑业碳减排空间巨大
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建筑领域电力消费量同比增长5%,增幅超过600太瓦时,极端天气引发的用电需求以及数据中心规模激增成为建筑电力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全球建筑面积还在快速增长阶段,全球建筑领域排放量或仍有上涨动力,碳减排压力相对较大。
为应对这一挑战,《报告》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已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建筑能效提升标准,涵盖范围包括能效水平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要求。“国际上,ISO、ASHRAE标准、LEED等标准体系都有建筑碳排放计算相关规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德宇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国内现行《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也在推进修订工作,力求完善计算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低碳转型。”
整体来看,建筑领域能效水平已呈现逐年提高态势,《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上涨约5%,建筑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增长已有所缓解。但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减缓气候变化部门主管古尔纳拉·罗尔看来,尽管当前建筑领域减排已有所进展,但考虑到气候变化进度,建筑减排速度仍需要加速。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报告》预测认为,建筑领域能效提升将带来巨大的投资契机,到2030年全球这一领域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4.7万亿美元,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实际上,在我国,建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已经起步,绿色低碳建筑已被视作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面向‘双碳’目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付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对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已经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建筑低碳化成为必然方向
记者从相关政策文件了解,我国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意见》中,首次将零碳建筑写入政策文件,标志着零碳建筑从理念迈向实践。《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中国正处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中,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达326.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较2013年提升了近30个百分点,累计建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超过437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降碳成果显著。
2024年,我国发布《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等多项目标。
时至目前,绿色建筑发展已经从初步试点逐步扩大,示范项目成效明显。以深圳未来大厦为例,该建筑作为“光储直柔”技术的工程化典范,全年80%时间可脱离市政电网独立运行,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自用率高达97%,能源不仅实现自给,更实现低碳。
付宇指出,我国建筑零碳发展已全面覆盖城市与农村、各类建筑类型,历经近五年试点,示范项目正逐步从试点迈向规模化推广阶段,农村建筑零碳市场更是潜力巨大,若加大实施力度将释放显著效能。
全生命周期减碳至关重要
尽管低碳建筑浪潮已经兴起,但多位业内人士也指出,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脱碳不会一蹴而就,仍需要上下游链条的齐心协力,达成减碳目标。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逐渐步入存量更新时代,加快推进绿色建筑、零碳改造等产业,已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建筑零碳化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体系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多元融资机制、标准体系构建等多个领域,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推进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副主任杨鹂说。
在古尔纳拉·罗尔看来,低碳建筑材料应是建筑行业脱碳的关键,以混凝土、钢铁、铝、水泥为代表的传统材料应尽快完成脱碳,同时也应加速开发可持续来源的砖块等基础材料,从源头降低碳排放。
对此,孙德宇也坦言,当前新旧材料性能适配和产业研发相对滞后,同时改造成本的经济性问题也需重视,建材选型受结构、抗震等因素制约,差异显著,材料循环利用的碳排放也存在评价体系及基础数据不足,这都为建筑零碳改造带来阻碍。
“随着人们对舒适、健康、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持续增长,从业者、使用者和开发商都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呼吁政策层面给予绿色低碳建筑更多溢价支持,助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孙德宇进一步表示。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雄安总部京雄事业部经理吉淑敏建议,面向未来,要进一步体现绿色建筑的低碳价值,应在项目前端强化策划与性能化设计,规避技术盲目堆砌带来成本增加,更需要通过教育宣传与生活方式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对节能降碳及功能品质追求的平衡,推动绿色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