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解码绿色燃料“通关”路

2025-05-23 17:45119560中国电力报

海风呼啸的渤海湾码头,起重机正将一罐罐标注着绿氨、绿色甲醇的集装箱装船。这些产自中国的绿色燃料,需要在穿越太平洋之前,完成对产品绿色属性的“自证”,才能获得一张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2018年,欧盟修订《可再生能源指令》(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 II)(下称“RED II”),首次将交通运输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比例纳入强制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启了绿色燃料市场。

作为为绿色燃料溢价买单的主流市场,近年来,欧盟对相关产品做出了清晰的定义分类,在成员国和行业层面设定了约束性目标与认证规则。这张由可再生能源政策、碳市场规则、航空海运减排政策与碳边境调节机制编织而成的复杂规则网,为我国绿色燃料出海筑起了一道准入门槛。在此背景下,国内市场培育与技术优势构建的重要性正愈发凸显。


艰难跨越欧盟市场准入门槛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市场对绿色燃料溢价接受程度不高的现阶段,国内规模较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均锚定出口海外市场,将其视为获得盈利的关键路径之一。

据统计,目前,欧盟认可3种绿电制氢方式:绿电电网制氢(可再生电量比例占电网总体比例超过90%)、风光离网直连制氢(可再生能源电站通过直连线路与生产设施连接)、签署购电协议(Power Purchase Agreement,简称PPA)购买绿电制氢。

某央企氢能产业中心主任告诉记者,欧盟绿电制氢架构是基于其分散式电网、高可再生比例和差异化市场机制而定,而中国大电网的集中管理模式、能源结构及市场化程度决定了我们难以直接套用欧盟模式。我国需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政策创新和市场建设探索自主发展路径。

当前,绿色燃料市场的绿色溢价主要由欧盟市场支付。按照“谁买单,谁说了算”的原则,要想从欧洲人手里赚到这笔钱,生产符合欧盟标准的绿色燃料至关重要。

“欧盟对产品碳排放的溯源核算问题有严格的界定标准,且必须通过欧盟当地进入目录的认证机构获得认证,对国内企业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某央企氢能公司专家说道。

记者了解到,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实现气候目标的核心政策框架,RED II将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绿氨、绿色甲醇定义为非生物来源可再生燃料(下称“RFNBO”),并对其认定标准提出了严格的定义和监管要求——除必须完全由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外,生产RFNBO需满足时间与地域匹配,例如生产RFNBO的电力必须与可再生电力发电时间在同一小时(2027年前允许按月匹配,2030年后逐步过渡至小时级匹配)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需比化石燃料低至少70%,还需通过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

在这些约束下,国内企业生产出认证合规且具成本优势的产品有一定难度。

“欧盟认证标准中采用的中国电网碳排因子几乎是生态环境部公布数值的两倍。”上述专家告诉记者,国内企业出口绿色氢氨醇产品,不但要按欧盟标准定期接受审查,而且需要在内部建立绿色认证管理体系进行日常管控。这一方面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了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认证成本与时间成本。

此外,绿氢氨醇出口还面临着加征关税、贸易壁垒等风险。

“去年,欧盟委员会就在欧洲氢能银行第二次拍卖条款中增加了针对中国的限制内容,要求绿氢项目采购设备时中国电解槽比例不超过25%。近期对等关税政策进一步助长了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该专家指出,一些国家还可能通过设置技术壁垒、实施配额管理等非关税措施,限制我国绿色氢氨醇产品的出口,培育国内市场迫在眉睫。


应加快培育为绿色溢价买单的中国市场

当前,我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虽计划拓展至水泥、钢铁等高排放产业,但碳排总量规模与碳价水平,尚难以形成支撑全社会绿色燃料成本溢价的有效市场机制。

一位民企氢能板块负责人介绍,中国是拥有全球最大的氨需求市场——在全球约1.8亿吨的灰氨产量中,中国每年能提供5000万~6000万吨的灰氨消费需求。

该负责人预测,未来,绿氨需求市场一旦打开,体量将会是灰氨市场的2~3倍。尽管目前国内为绿色溢价买单的用户寥寥无几,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周期的迫近,绿色燃料的国内市场会逐步打开。

“总有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一批人,会尊重发展规律,率先支付溢价。”他表示,应加快国内碳市场建设完善,对采购灰氨、灰醇的企业征收一定比例的碳税并逐步上调比例,给予‘良币’一定的发展空间。”

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测算,相对于传统合成氨,当碳交易市场普及后,碳市场价格每上升100元/吨,绿氨项目获得的额外碳资产收入可对应降低绿氨生产成本约为200~420元/吨。

国家标准对于绿色氢基产品“有多绿”的判定也影响着市场培育与发展。

上述央企氢能公司专家告诉记者,绿氢的绿色程度本质上由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决定,“绿或非绿”这种非此即彼的一刀切标准会掩盖生产工艺的改进空间,挫伤企业减排积极性。

“如美国将制氢过程的每公斤碳排放划分为小于0.45kg、0.45~1.5kg、1.5~2.5kg、2.5~4kg四个梯度,每公斤依次补贴3~0.6美元。通过阶梯式补贴对企业每一步减排贡献进行认可、激励,创造持续优化的动力。”该专家指出,我国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激发国内企业的减排信心,为绿色燃料市场需求的培育壮大创造条件。

“我们亟需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确立全国统一的绿色氢氨醇认证标准和核算方法,推动国际绿色认证合作与互认,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他补充道,还应分行业精准挖掘细分市场对绿氢氨醇的潜在需求,加快拓展冶金、石化等高能耗行业应用场景,以重卡、船舶为主要抓手加速交通领域绿色燃料替代等。

辩证来看,当前,中国企业通过努力适配欧盟标准、出口获利可反哺国内研发、倒逼自身技术升级,快速提升国内氢能及衍生燃料产业链水平。但长远而言,产业真正的壮大需依靠国内国际双轮驱动——我国的碳减排过程仍要以我国消费市场为主体,需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自主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买单,方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之路。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