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个集"源网荷储"四位一体与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协同的氢能产业示范项目在山东莱芜正式开工建设。这个项目由山东昊源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2亿元,该项目是济南市交通部补链强链重点项目,不仅构建起氢能全产业链闭环体系,更创新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与氢能系统的深度耦合,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打造“源网荷储+制储运加”一体化绿色能源新标杆。
项目核心的2000标方/小时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宽功率波动适应性技术,可与周边12兆瓦光伏项目形成动态响应。在绿电充沛时段,该系统日制氢能力可达1.78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56万吨,相当于再造约1000亩森林。
占地7000平方米的综合供能站堪称能源转型的"微型样板"。站内集成加氢、充电、加LNG三大功能模块,配备2台45MPa加氢机和8台智能充电桩,日服务能力达200车次。特别设计的橇装式加氢装置,可通过模块化组合快速扩展服务规模,为未来交通能源转型预留充足空间。
更引人注目的是3.6MW氢燃料电池调峰电站的投用。该电站采用低温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技术(PEMFC),发电效率达58%,较传统燃煤机组提升20个百分点。通过与电网调度系统深度对接,可在5分钟内实现0-100%负荷调节,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带来的电网冲击。在冬季供暖季,电站余热还可为周边社区提供清洁供暖,综合能源利用率突破90%。
项目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宽功率电解槽可在30%-110%负荷区间稳定运行,适应风电、光伏的剧烈波动;开发的制储运加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实现氢能供应链全流程数字化监控;首创的"电-氢-热"多能互补模式,使系统整体能效提升20个百分点。
该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山东在氢能产业生态构建上迈出关键一步。据测算,项目全面达产后,每年可消纳绿电3200万千瓦时,减少标煤消耗1.12万吨,减排2.56万吨。目前,项目已与格罗夫氢能源科技集团达成氢能重卡运营合作,首批投放的10辆49吨氢燃料电池重卡即将投入济南-莱芜-青岛干线运输。
国家能源局专家评审认为,莱芜示范项目成功探索出"绿电制氢-多元储运-场景应用-电网调峰"的商业闭环,其"氢电耦合"模式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我国"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加速落地,这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氢能综合利用模式,或将重塑区域能源结构,开启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