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锂价迎来拐点?

2025-07-29 15:0091890中国能源报

碳酸锂市场正掀起一波“非理性回弹”——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5月的6.05万元/吨,飙升至7月的7.7万元/吨区间,短短两个月涨幅超25%。

这轮暴涨背后,是新能源车与储能需求增长的短期刺激,叠加减产限产等供应端扰动消息的推波助澜。然而,锂价回暖之下暗藏隐忧:全球锂资源过剩格局未改,产能释放压力犹存。这轮反弹究竟是供需拐点的前兆,还是资本炒作下的昙花一现?下半年锂价将呈现何种走势?

供应端减产情绪强烈

此轮碳酸锂价格上涨的直接触发点,主要受供给端减产预期情绪驱动。网传宜春市自然资源局7月14日下发文件,对辖区内8家锂矿企业进行历史审批问题核查,对审批流程不合规、环保未达标或越界开采,越级审批等问题进行整改;7月17日,藏格矿业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藏格锂业因违规开采行为已被责令停产、整改。

“市场担忧后续江西等地的锂云母矿企可能同样因采矿证续期问题面临产能收缩,从而放大了市场对供给缺口的恐慌。”某期货碳酸锂产品经理向记者指出,从实际供需结构来看,当前碳酸锂采购仍以长期协议和客供订单为主,现货市场零单交易规模有限。终端需求并未出现实质性大幅增长,呈现出“强预期,弱现实”的市场特征,这种状态或难以支撑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碳酸锂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原料,其价格走势直接反映了锂电产业链的供需格局变化。过去十年,行业已历经两轮周期波动:2015—2019年首轮周期中,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驱动需求释放,价格从4万元/吨飙升至18万元/吨后回落;2020年开启的第二轮周期波动更为剧烈,全球锂电需求爆发式增长,而锂资源开发受3—5年投产周期制约,供需严重错配,价格从2020年低点飙升至2022年60万元/吨的历史峰值,又因大量资本涌入跌至6万元/吨水平,这一价格水平已逼近部分高成本产能的生产成本线,行业陷入“越亏损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的困境。

在新能源汽车“反内卷”背景下,产业链企业主动调整经营策略,通过产能自律、库存优化等方式期望摆脱“低价竞争”,市场对供应端减产情绪强烈。

下半年或延续过剩格局

但从实际供需格局来看,碳酸锂产业短期内难言反转。

上述产品经理指出,下游正极材料厂对此轮价格上涨的接受意愿较低,普遍采取长协加量的形式满足生产。仅有部分企业因刚需采购需求对市场价格形成支撑,推动碳酸锂价格中枢持续上移。从供应端来看,一二线锂盐厂凭借其低成本、一体化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预计下半年国内碳酸锂总产量将同比增长超30%。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仍呈一定增量,智利发货高位维稳,阿根廷产量不断提升。综合来看,碳酸锂供应量依然较为强劲,预计下半年碳酸锂将持续过剩格局。

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40.3%,但6月单月同比增速已降至26.7%,高基数效应下增速自然放缓;储能方面,政策叫停新能源强制配储,今年一季度,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5.03吉瓦/11.79 吉瓦时,同比下降1.5%/5.5%。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向记者指出,当前碳酸锂市场仍处于深度博弈阶段,呈现出典型的“弱平衡”特征。下游电池及整车企业需求增速放缓,采购维持刚需;上游厂商则通过主动停产减产来稳定价格。这种供需拉锯使得碳酸锂价格进入僵持阶段——一方面,常规需求难以支撑价格大幅反弹;另一方面,高成本矿山的价格底线又构筑了有力支撑。行业正经历漫长的产能出清过程,价格或在成本线附近持续震荡,直至新的供需平衡出现。

企业积极应对周期波动

在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碳酸锂企业不得不优化定价机制、实施一体化布局等策略来应对周期波动。

近日,碳酸锂龙头企业天齐锂业披露2025年半年报预告:实现净利润为0元至1.55亿元,扭亏为盈。天齐锂业表示,受锂产品市场波动影响,公司锂产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但得益于公司控股子公司Windfield Holdings Pty Ltd锂矿定价周期缩短,其全资子公司TalisonLithium Pty Ltd化学级锂精矿定价机制与公司锂化工产品销售定价机制在以前年度存在的时间周期错配的影响已大幅减弱。

“企业增长逻辑源于自身经营优化而非行业整体复苏。”于清教指出,天齐锂业通过定价机制优化(季度定价调整为月度定价),提升企业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响应速度,有效缓解成本错配压力并平滑业绩波动,但同时也因更贴近现货价格而压缩了盈利空间;赣锋锂业则依托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资源—材料—电池回收)分散经营风险,不过,重资产运营及多元化管理对成本控制和资源协同提出更高要求。

“月度定价机制凭借其市场敏感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正成为企业维持现金流健康的关键工具。”上述产品经理进一步指出,目前,行业头部企业仍能保持一定利润,中小企业在价格倒挂压力下将面临愈发艰难的生存危机,具备资金优势的头部企业或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加速行业整体产能出清。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