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氢能产业在政策驱动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推动下加速商业化。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和绿氢市场,企业出海步伐显著加快。
8月8日,国内氢燃料电池系统龙头重塑能源(02570.HK)2025年中报公布,交出了一份“业务结构优化、财务指标改善”的中期答卷。报告期间,重塑能源总收入保持稳健的同时,来自海外市场收入同比激增360.3%,公司多年来全球化布局的阶段性成效持续显现,海外业务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收入结构优化,核心业务爆发式增长
报告期间,重塑能源自研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同比激增141.8%至0.768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从2024年同期的29.7%提升至71.8%,成为公司核心产品业务。这一变化印证了重塑能源管理层“聚焦核心业务”战略的有效性,尤其在行业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其产品竞争力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显著提升。
尽管报告期内净亏损仍达3.3亿元,但重塑能源同比收窄28.7%的改善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通过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效,公司显著降低了销售、行政等成本开支,并通过持续聚焦及精简产品策略,控制研发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研发人员活动及研发资源投入效率。2025年上半年,公司自主开发的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产品Sirius系列量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与运营费用管控成效,在财报中已初步显现,并进一步巩固了公司产品竞争力。随着市场规模效应释放,重塑能源亏损收窄趋势有望延续。
在氢能行业整体承压、多家企业因市场需求波动陷入业绩下滑的背景下,重塑能源将每一个环节的效率提升转化为关键财务指标的显著改善。公司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同比也大幅减少,并实现了跨越式的由负转正,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达到人民币10.511亿元,较报告期初时增加约19.0%,不仅反映了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更折射出其在成本管控与资金周转能力上的进步。
全球化布局结硕果,未来进一步探索参与海外绿氢项目
从重塑能源披露的数据来看,其海外市场今年上半年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相比2024年同期贡献的收入跃升360.3%,占营收比重从2.02%提升至10.3%,欧洲、东南亚等市场贡献主要增量。
根据公开资料,重塑能源在加拿大温哥华和德国斯图加特分别设立了子公司并部署了当地的团队,旗下规模化制造工厂获得了荷兰交通部(RDW)工厂审核认证证书,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产品获得TÜV北德、TÜV莱茵等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并参与了联合国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技术法规及碳减排方法学的制定和完善。自2017年开始,重塑能源就陆续在美国、德国、日本、瑞士、马来西亚等国家落地了覆盖多场景、具有示范意义的燃料电池汽车及发电项目,并与舍弗勒、庄信万丰、GreenGT等知名企业合作构建本土化的供应链及产业生态,逐步在国际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产品口碑。
国际氢能委员会全球首届高级商务论坛企业代表走进重塑能源
这些布局与探索,为公司海外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为少数在海外市场实现规模化交付的中国氢能企业。根据重塑能源招股书和2024年度报告披露,重塑能源2021年-2024年来自海外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550万元、860万元、2320万元、5840万元,高速增长海外市场业务已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中报显示,重塑能源将巩固海外市场的先发优势,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聚焦东南亚、中亚、中东、北非等重点潜在市场区域,加强市场拓展和销售网络建设,发挥海外市场订单高毛利的优势,以提升企业整体业绩表现。同时,进一步探索参与海外绿氢生态项目,发挥中国绿氢项目的经验,推动电解水氢能装备及零部件等产品海外销售,并继续大力拓展重卡、氢储能、发电等全球氢能应用场景。
香港首个跨境氢能旅游巴士
2025年以来,中国氢能政策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加速构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扩容至新疆、山西等6地,超10省市实施氢车高速通行费减免,国家发改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氢能技术研发。与此同时,欧美市场因能源安全需求提升,普遍加大了对氢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对产业上游的可再生能源制绿氢,下游应用端的氢能交通、分布式发电等场景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氢能项目数量2020-2025年预计将增长7倍,低碳氢气需求预计2050年达5.28亿吨,为行业市场扩容、技术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重塑能源为代表的中国氢能企业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氢能多元应用落地,积极参与区域氢能生态构建等方式,持续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