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上海构建临港智能制造中心 扶持政策优厚

2015-10-23 20:122990 中国工业报

为推动智能制造中心建设落到实处,提出六方面行动措施:

构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构建智能制造跨界合作体系

强化智能制造人才保障

加强智能制造金融支持

做好服务保障

上海智造在行动。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包含6方面措施共24条的临港智能制造行动方案,以及10条相关配套政策,全面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计划到2025年将临港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为此,上海将成立市级层面的智能制造中心领导小组,临港将设立5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投资临港的智能制造企业最高可获1亿元扶持。

上海浦东新区临港地区总面积315平方公里,充沛的土地资源是其发展智能制造的最大优势,经过近12年的建设已经在高端制造业上成为上海最为重要的基地。在航空发动机、先进汽车、高端能源装备、船舶海工以及智能装备等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率先建成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和应用示范基地。行动方案提出要以前沿引领、跨界融合、重点突破为原则,坚持远近结合、统筹推进,把临港地区打造成为辐射带动长三角、服务我国制造业能级提升并在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为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六大举措推动中心建设

为推动智能制造中心建设落到实处,行动方案提出六个方面行动措施。

构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协作。构建科研支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数据信息、孵化转化五大平台,为智能制造企业主体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创新服务。其中,科研支撑平台方面,将依托上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和国际化资源,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上海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共性技术平台方面,重点是在民用航空发动机、机器人、新能源、海工装备等领域,牵头创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积极搭建智能制造标准化与检测验证平台,率先形成智能制造领域权威标准、行业规范和检测认证体系;协同创新平台方面,重点是推动成立跨领域的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和专家顾问团队,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平台;数据信息平台方面,重点是建立智能制造大数据中心,依托中移动IDC数据中心、骨干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重点科研机构,在若干领域加快构建具有全球智能制造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服务云平台,推动大数据跨领域、跨平台集成应用;孵化转化平台方面,是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实验室、技术交换中心,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结合临港基础优势,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实现关键核心材料、工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培育引进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服务集成商,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智能传感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关键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支撑企业实现产品、装备、服务及生产方式的智能化;推动传统制造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鼓励中航商发、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中船三井、三一集团、外高桥海工等骨干企业成为智能制造引擎企业,率先开展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规划建设智能制造专业园区,围绕智能制造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民用航空、再制造、光电子、微电子、德国工业4.0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打造智能制造集聚示范区;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专业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新模式。

构建智能制造跨界合作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化产业发展网络。重点是推动完善智能制造跨界资源配置、联合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双向合作,鼓励跨国公司、海外机构等在临港地区设立智能制造研发平台、培训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同时支持推动临港地区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并购具有研发实力、核心技术的智能制造企业;形成智能制造研究创新全球网络,加强与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合作,对接德国科学院、弗莱恩霍夫协会,建立国际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共性技术海外专利交易和成果转化。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鼓励制造企业开展跨境研发;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是依托德国技术中心联合会、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建设智能制造国际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技术集聚、交易、扩散、推广平台。另一方面,要依托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优势,建设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构建智能制造智力集聚交流平台,吸引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性组织、思想库、论坛机制落户,筹办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学术论坛、专业沙龙等,汇集全球智能制造领域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到临港开展学术交流、技术研讨、项目共建;加强智能制造研究孵化,推动上海高校、研究机构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智能制造特色学院、联合实验室、专业孵化器、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伙伴。

强化智能制造人才保障,推动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实施更加精准灵活的人才政策。结合正在制定的临港地区“双特”政策2.0版,推动科技创新中心有关人才政策在智能制造领域先行先试。同时依托居住证加分、居转户、直接落户等制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形成更加多层次的人才体系,以重大项目、产业联盟为载体,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加大本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营造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包括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生态住宅,引进一批国际高端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保险机构,提供柔性化公共服务等,来满足人才多层次的生活需求。

加强智能制造金融支持,建立完善多元化创新投资体系。以金融服务打通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瓶颈,通过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等有效手段,强化科技金融对智能制造全创新链的参与支撑,为智能制造发展奠定基础。将重点做好:发起设立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推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推动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业务,推动企业“走出去”;完善智能制造企业上市融资服务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工业软件企业加强相互持股、收购兼并等资本层面的实质性合作。 做好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加强政府服务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成立市级层面的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决策智能制造中心规划布局、政策落地等重大事项;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探索成立智能制造企业专业服务机构,打造高效、便捷的更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平台,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政府服务方式;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城市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能源保障、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的示范运用。

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

为推动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临港地区还发布了分量十足的十条配套政策,主要包括:支持智能制造装备首台突破、示范应用和系统集成。对在临港经过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的装备、系统和核心部件首次取得市场业绩,给予不超过首台装备销售合同金额的30%,最高3000万元的无偿资助;或者按照3%的保费率上限及实际投保年度保费的80%给予不超过3年的保费补贴。对示范应用项目中的高端智能装备及系统集成投资,按照不超过20%的比例给予扶持,最高1000万元。

支持智能制造平台建设。在临港建设的智能制造领域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检测检验平台、工程技术中心、工业数据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展示体验平台等,按平台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最高5000万元。对实际租用的办公用房、物业、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100%补贴,每年最高500万元。

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在临港投资的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达到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要求的,按照企业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最高1亿元。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厂建设,符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标准,按投资额的30%给予扶持,最高1000万元。支持智能装备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和并购品牌,对并购国内外高端品牌的,按合并后并购金额的10%给予补贴,最高1000万元。

支持金融服务智能制造。支持商业银行在临港设立科技支行,为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200亿元专属授信额度。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临港智能制造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智能装备融资租赁服务,对承租企业按租赁标的物总额的5%一次性给予扶持,最高500万元。对实现股改上市挂牌的智能制造企业,在市、区扶持基础上,另给予50万元扶持。

支持智能制造人才集聚。实施临港智能制造人才安居计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双定双限”房、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优先用于支持智能制造人才。鼓励智能制造外籍高端技术人才、留学生集聚临港,先行先试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改革试验区关于外籍人才的相关政策。对领军型智能制造人才,视其个人区域经济贡献给予奖励。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徐子瑛表示,临港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本质是基于国际化和开放,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集聚全世界优秀人才、体系和平台,以此为企业提供创新平台,用市场化手段而非政府部署,推动形成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临港地区已有中航商发、三一集团、上海电气、上汽、外高桥海工等国内知名制造企业入驻,他们将率先开展智能化升级,打造示范性的智能工厂。同时,上海还将在临港推动集成电路、民航、光电子、再制造、工业4.0等专业智能制造集聚示范园区,并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目前,还有一批重量级机构与临港签约,其中包括由浦东科投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50亿元的上海临港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由浦发银行承诺、针对临港智能制造企业的200亿元专属授信额度,由阿里巴巴集团建设的工业大数据中心等。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