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期 需提防陷入“红海”覆辙

2015-10-30 13:502320一财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新预测,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数量或将增加接近1倍,数量上达到40万台,中国有望成为增速最快的业内市场。

在多轮前景看好的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背后,是“如何在低谷中崛起”的产业命题。只有这样,国内机器人产业才可避免“光伏产业”似的低端竞争格局。否则,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时代”就无从谈起。

进入生活的机器人

赵勇的办公室摆放了各种机器人的模型。他的“新宠”则是一台双臂工业机器人。该机器人左臂和右臂在运动中能确定好各自的方位、高度和转速等动作。这对习惯于“挥舞双臂”的人类不足以惊奇。在赵勇的眼里,却代表了“工业文明的最新成就”。

对“机器人”定义,总体上可区分为三大类:“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现在普遍用于航拍的“无人机”在广义上属于“特种机器人”的范畴。

赵勇之前从事智能自动化设备销售的市场经理,改行从事了机器人业界的信息交流服务,目前负责中国机器人网的运营。

他说,工业机器人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只不过它们更多地出现在产品的生产端,比如汽车装配线上、饮料的包装、巧克力的切割以及袋装注射液的装箱上。

如果制造业中没有这些工业机器人在作业,人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位于上海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是上海以机器人产业为主题定位的产业园区。该产业园副总经理李臻用这样的假设勾勒出了机器人对于“传统工业转型”的意义:机器人使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一致性以及工业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减少物损、保持产品的品质。

在机器人应用领域,更大的价值可能来自于对人的尊重。

“谁会愿意在高温、充满粉尘、喷漆锻造和切割这样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甚至会吸入金属粉尘的环境中去工作,而且时间可以长达24小时?”上海新时达(002527.SZ)机器人有限公司机器人产品事业部总监周朔鹏认为,“机器人”则是最佳人选,其“内在逻辑”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有想要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愿望,机器人当仁不让地将承担“脏、乱、差”和“危险系数高”的工作。

一些正在发生的现象支撑起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雄心壮志”:在制造业密集的广东、浙江两省,从事生产的工人年龄结构正在偏大,甚至招不到年轻的工人。这是否意味着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在来临?

劳动力短缺催发产业“黄金期”?

伴随着节奏感强烈的隆隆轰鸣,两只定位精度仅有0.01mm的橙黄色机械人手臂就此汇合在一起。这是雷柏科技生产车间里两台标签机器人的合作场景,一旁的雷柏科技副总经理邓邱伟将其称为“世纪之吻”。

雷柏科技原先从事电脑周边产品的研发销售,公司用工数量曾一度达到3200人左右,但公司制造总监查代松发现,“难招人,且一年胜过一年。”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需求大于供给的时代。特别是在产业工人的需求领域,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已经达到1.45倍,这意味着技术工人岗位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孔祥战博士从产业结构的调整角度进行了分析:“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000美元以上,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需求开始变得复杂,年轻人开始不再愿意进入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工作,这是由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的。”

调整过程中,雷柏科技一次性购买了75部轻量级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线员工的数量也降低为600人。

但“机器换人”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相关资料显示,富士康的机器换人计划从2006年董事长郭台铭提出实施至今,机器人“装配工”无法完全代替灵巧的双手。

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将催生机器人等新兴行业。

“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制造业很可能会形成某种观念上的‘停滞’,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人少了,这或许是场制造业的危机,但它恰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周朔鹏说。

产业界的信心更多地来自制造产业转型的政治信号。

李克强总理在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中提出了推动产业结构迈向高端制造业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目的是让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

这场以工业4.0为主旨的变革,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一时之间兴起了发展机器人制造业的产业热潮。

孔祥战告诉记者,“如果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施,你或许会看到原本劳动密集型工厂的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个工人。并且,机器人加工的精度和产品质量会比工人手工进行的单件加工更加可靠。根据产业规划,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能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及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均有望得到显著加强,智能装备行业将获得大发展。”

于是,从“提高人们工作价值”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出发,受访者对于产业的观点近乎一致,他们正在拓展一个“朝阳产业”。

问题在于,这是谁的“朝阳产业”?

建筑公司的转型

山东汉子王绪平原本是个教书匠,他的创业起点是一家从事钢结构的建筑公司。2007年开始,王绪平自觉建筑行业不景气而谋求转型,方向是智能自动化设备的制造,因此成立了迈赫机器人。

王绪平称,此举并非“头脑发热”,因为他坚信,制造业强国离不开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制造设备。他就此定下了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成立一家世界一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

然而,机器人在科研过程中涉及材料、控制、通信、设计、光学、数学、仿真学等学科,也关联精密制造、机械加工、模型设计等行业,“学科交叉”密集,某种程度上是国家工业综合实力的象征之一。

谈及实现设想的方式,王绪平的捷径是“从国外机器人公司挖掘合适的人才”。他说,一支300多人的专家队伍正在公司开展工作。

该公司副总经理赵永军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表达了忧虑,技术人才往往最多只能引入国外同代产品,也就是优秀的国外机器人企业研发好了下一代产品,推出更高水准的工业机器人。这意味着我们很难超越。

国内机器人想要加快速度发展的愿望或许来自于日益增大的国内市场。在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场后,持续两位数增长,2014年达到了40%,根据业内人士估算,即便在国内制造业并不被看好的2015年增速也可能会达到30%左右。

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与三大类机器人产业相关的企业数量约4000家。在密集关注该产业发展的投资界人士看来,这一数字应该剔除不具有生产和科研能力的低端“兴趣型厂家”,该数字应缩减至800家左右,而其中真正具备市场拓展能力的只有400家左右。

宏观视角上,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处于何种水平?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在2014年作出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国内涉及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厂家产量1.6万台,国外公司的相应产量达到了4万台,占到了中国国内总销量的70%以上。

其中,外资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占据中国80%以上的市场,而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即被业界认为来自“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知名生产厂家”的产品占到了其中的70%左右。

甚至与大多数现有制造业相比,国内机器人制造业目前并非一个高产值行业。由于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体系相对透明,平均价格约在20万~30万元。于是,业内人士进行了这样的计算,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即便今年可达到6000台,并按照每台3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计算,产值也不过在180亿元左右。

业内人士统计,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纯本体已经达到100亿元的规模,如果采取行业通用的集成配套产业规模3倍于纯本体产值进行计算,行业总规模可以形成400亿元规模的年产值。

银河证券行业分析报告指出,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产业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世界平均为62,中国仅为30。工信部工业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曾表示,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密度要达到100以上,工业机器人发展空间巨大。预计2014~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分别为5.0万台、6.9万台和9.7万台,复合增速为40%,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全球销量占比将达到40%。

2014~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分别为120亿元、160亿元、215亿元,复合增速35%;集成市场规模分别为240亿元、320亿元和435亿元,复合增速35%。

“然而,具备百亿产值规模的产业在上海有很多,放眼全国也非目前的大产值行业。”李臻说,但它们甚至一出生就面临来自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

“也就是说,国外知名生产商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李臻说,位列国内机器人生产一流梯队的也就五六家,而国内在工业机器人的本体数量生产上应该不超过1万台。

用更苛刻的行业观点来看,一个“令人难堪”的现状是,80%以上的国内厂家正在“简单拼凑”线上徘徊,而且“价格线上厮杀激烈”。

应避免“简单拼凑”模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简单拼凑”模式即采取厂家完全进口国外的零部件,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虽然缺少研发能力,但仍然可以推向市场。

由于在核心零部件生产欠缺“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因此,在机器人产业投资人眼里,需要警惕产业在发展中出现“全进口配件+自行组装”的模式。业内认为,这部分是因为国内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全形成。

“比方采用倍福的控制器,选择安川的伺服电机和纳博的减速机,再加配上康耐视的视觉感知系统等部件,整体组装成一台工业机器人。”该人士指出,虽然看起来很好,但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发展模式走不长。而且由于缺乏对机器人的深入研究,同样的配置,这些厂家集成的机器人也达不到ABB或者发那科的相应性能。

该人士经测算发现,现有国产工业机器人中,性能和价格差不多是国外同类型产品的80%左右,但在实际成本控制和市场盈利能力上,国外厂家仍有不少空间。

进步的迹象在于,从工业机器人本体到核心部件如减速机、驱动控制装置等领域,由于国内生产厂家的介入,也正在改变国外生产厂家一口要价的模式。

“如作为核心部件的减速机,其价格也已经从原本的2万下降到数千元,运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卡,其价格也有类似的降幅。”数元创投副总裁李笙凯称,国内一家科技公司自主研发了用于定位导航系统的激光雷达,这项技术也应用于NASA的登月车上。原本国外厂家的售价都是3万以上。由于相关产品出现,数家外资企业把价格降到了1万以内。

作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阶段参股项目,数元创投2014年从科技部获得了上海支持规模最大的数千万资金来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机器人行业是他们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今年相应投资了近亿元。

业内人士在进行产业对比中发现,在工业机器人的下游生产链,即系统集成领域,国内厂家的毛利水平在30%左右,本体机器人则为40%。国内几家机器人上市公司的毛利水平也都在30%左右。

“由于机器人本身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一旦毛利率低于30%,行业生态将面临生存困局。”李笙凯说,国外厂商似乎在市场竞争中会使出“绝命武器”。

他说,就在不久前,某一知名国外厂商曾将某规格6轴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从40万降到了20万元以下。相比较,同等规格的6轴机器人,国内企业生产成本至少在15万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0万元。

于是,一开始便不具优势的国内厂家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但反过来说,由于国内机器人厂家的崛起,才迫使国外厂家需要把价格降下来。

“在数元投资的数家高科技企业中,只有其中的10%企业才能进入投资人的研判范围。”李笙凯说。

这仍然因为多数国内生产商缺少“核心生产技术”和“核心研发能力”。

制造危机:不易攻克本体和零部件

目前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大体可分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系统集成和下游应用。单台工业机器人系统则由三大体系构成:控制系统、伺服系统、传动系统。其中传动系统中的RV减速机像是机器人的关节,约占一台机器人成本的1/3。在设计要求上要具有传动链短、体积小、功率大、质量轻和易于控制等特点。一般情况下,一台通用机器人需要的减速器个数为4~8套。

因此,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和生产也集中于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但业内认为,这三大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和研发不易攻克。

关键零部件和国外差距比较大。在所有核心零部件中,减速机最为关键。在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市场上,目前国内市场仍被外资品牌占领,尤其是日本的厂商,全球75%的精密减速器市场由日方生产,国内只有少量的产品投放市场。

一项数据显示,在超过400家的国内机器人企业中,其中研究减速机的企业只有13家,而在行业普遍认为比较关键的“RV减速机”研究上取得初步进展的只有5家,目前的研发仍在艰难进行中。

李笙凯认为,按照工业机器人400亿元的年产值计算,国内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减速机”的产值规模仅为数亿元。

他的计算方式是,按照减速机目前约1万元的市场报价,工业机器人一个轴配备一个减速机的传统构造,以及工业机器人平均5轴的数量进行计算而得出。

此外,作为工业机器人驱装置的“伺服”和电机的规模也大体在“数亿元”的范围内。

李笙凯指出,这是由于在本体的产业领域,外资和国内厂家各占的市场比为4:1左右。而外资厂家又不太可能采用中国产的核心零部件,反而是国内厂家对国外零部件产品大为依赖。

“减速机是在机器人各部件中占比最高的一个单体部件,一个机械关节、实现一个动作都需要一台减速机来支撑。但国内对齿轮、摆线轮尤其内轮齿圈等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不能完全保证,尚不能形成批量化生产,目前只能严重依赖进口,这也直接导致了减速机是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的最重要因素。”李笙凯坦承,作为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相对比较少触碰零部件生产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不光在零部件生产上,就在机器人外壳,通常所称的“本体”生产上,国内产业在未来的3~5年也很难有所突破。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联盟秘书长陈晓东告诉记者,想要打破国外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壁垒,唯一的路径就是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产品要在产业整合的背景下,集中优势力量升级产业,要避免重蹈之前我们在光伏产业在发展上过热、导致产能过剩,整体行业陷入“红海”的覆辙。

孔祥战“悲观”地表示,“红海”看上去无法避免,这是中国特有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孔祥战说,“一旦工业机器人在市场竞争趋向白热化,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国内企业利润很可能会呈现微薄甚至负利的情况。”

在孔祥战看来,这并非意味着,国内生产商没有任何机会,因为无论是经营管理创新、营销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等等,都是通过改造现有的体系,从成本、消费群体、消费方式转变、产品服务升级提升等诸多方面,实现创新从而跳出红海,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空间,达到盈利的目的。

“要避免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企业必须保持领先,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发现新的蓝海,保持盈利水平。”孔祥战说。

各地扶持力度不同易失序?

在可以成为“朝阳产业”之前,工业机器人产业对于多数梦想者而言,并不是一个谁都能玩得起的游戏。

业内人士称,能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厂家基本为汽车、船舶、精密制造等上规模的“大户”。相关数据显示,机器人项目上马的首笔支出在汽车行业中可以占到当年总支出的20%~25%,有些行业甚至可以达到70%~80%。

另外,由于需要长期维护,其间不断发生零件和维护等人工成本。对使用厂家而言,机器人生产线发生各种成本在购买和使用产生的比例为1:10左右。

因为拥有在驱动和控制产品上的先发优势,新时达进入机器人产业曾一度被看作是“顺理成章”的新型产业拓展路径,但公司仍是“高成本投入研发领域”。

即便如此,业内人士仍看好这一市场的高增长率,他们的普遍观点是增长速度在30%左右。

工业机器人产业最大的效益或许来自使用者。虽然投入成本很高,但根据业内人士的估计,机器人产业一旦投入使用,对使用者而言,辐射价值可以达到投入成本的数十倍。

投资机构对机器人市场不断增加的另一信心来自劳动力缺口的不断扩大。“如果以每年1000万人的劳动力缺口和一台工业机器人抵用2~3个熟练劳动力来计算,至少每年需要400万台工业机器人才能足够抵消现有的生产力。而目前机器人规模仅有5万台,未来市场还有百倍的增长空间。”

但在产业投资人看来,预测的数字与现实的生产能力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采取“审慎”的态度。

“国内工业机器人可投资的企业数量仍不会超过100家。”李笙凯说,虽然,国内机器人板块上市公司的PE值都在50以上,PS值则大于10。只有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以每年50%的速度发展,才能完全抹平眼下的“过热状况”。

由于机器人产业的高门槛、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特点,以及对使用客户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对主导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决策者而言,如何引导产业介入者的“热情”,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主导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李臻就一直面临园区的两个问题:招谁进入园区?土地和厂房的空间设置在何处?前者对于园区的升级和产业引领能力至关重要,后者会牵涉园区配套和综合设施等场域问题,诸如动迁、征地等难题。

他渐渐地发现,一些创业团队仅仅拥有某种“概念”。

李臻回忆,项目代表通常会解释某个概念,这样的概念将代表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趋势。对方往往精心准备,“我的项目,也就是你们产业园所欠缺的项目”。

他说,自己与对方洽谈时所面临的困境,也就是园区发展的困境,究竟是选择什么样的产业?

数年前,李臻碰到了一个心动的“减速机项目”。在多轮谈判接触下来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最终放弃了引进这一项目。“在多轮专家评议后,我们发现对方想要生产的设备仅仅是低端减速装置。”李臻说。

园区招商过程中,李臻经常碰到这样的谈判对手。他们虽然自主创业,却拥有在诸如瑞士ABB等世界机器人四大生产商之一的丰富工作经验;他们虽然团队规模不大,却声称将带来数亿的产值能力。

“防不胜防,只有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和职业嗅觉。”李臻说,产业园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要想成为“行家”,需要借助“外脑”,即专家和专业咨询公司的建议可以用来评估产业的真正意义。

如果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视野下进行对比,周朔鹏认为,由于各地产业政策的不一致,扶持力度不一致,导致各区域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时出现“市场失序”。

周朔鹏所说的“失序”代表便是生产没有市场竞争能力产品的厂家,但这样的厂家可能会“盈利”,它们的盈利能力不在于市场,而是拿政府补贴。

周朔鹏认为,此举对于产业发展未必有利,它最终要回归到市场和技术上来。但在受访中,也有初创型企业表示了这样的想法,在有能力赢得市场之前,可以先小步快跑,这对小型机器人产业公司来说,利用所有的有利条件,也不失为一种发展的战略,等到实力增强后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服务型机器人领域会“超车”?

除了作为产业热点发展的“工业机器人”外,更让业内关注的是“服务型机器人”,由于将越来越多在人们的各种生活空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扫地”、“送餐”、“教育”、“心脏手术”、“提供行业信息”等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它的产业规模有望最终超过工业机器人,其用途“就像过去的手机、电脑一样”。

10月15日的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报告厅,陈晓东教授应邀向大学生机器人爱好者作了一场主题为《机器人上战场》的报告。

陈晓东的一个观点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大型工业机器人领域逐利时,服务型机器人可能“被漠视”。

他认为,实现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其领域或许发生在“服务型机器人”。

“它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工业领域,服务型机器人可以替代重体力工作,也可以应用于户外爬缆索、高危高热环境的清洗工作。在医疗领域,其已经应用于脑外科手术、血管再造、口腔修复等领域。不言而喻,也可以用于军事救援、军事侦察等领域。”陈晓东说。

成立于2001年的北京海兰信是一家从事航海智能和航海信息化的企业。公司创始人魏法军告诉记者:“大多数的企业喜欢在某一个特定领域蜂拥而上,当时我们就是看中海工装备在国内市场上的缺位。”

在海兰信的产品中,有一款利用水面波储能的长年无人调查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海洋水文和渔业科考之中。

“以往科研人员对某一海域进行科考,不可能常年驻点。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科考的范围也不可能全面,正是看到了这一现象,海兰信设计了这款海洋调查机器人,”魏法军说,“盲目地跟风倒不如贴合客户的需要!”专家指出,国内的许多机器人企业只要在某一服务型机器人领域做精做专,就有望立足于市场。

由于机器人生产厂家在系统上的“不兼容性”,机器人在应用时对程序设计和控制人员的水平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已经催生巨大的人才缺口。

被夸大的数字?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发布,可为未来持续高景气发展奠定基础。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中地区正试图加速进入“机器人时代”。但与之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的缺口量每年在数万人左右。其中,熟悉各厂家操作系统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根据行业观点,这些应用型操作人员将更多地出现在机器人产业下游的“集成服务”领域。

赵勇说,如果将购买机器人比喻成“卖菜”的话,那提供集成服务就是“炒菜”,也就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机器人工作流程的设计、行为规划和包括安全性、可行性等指标在内的工作评估。

像是在现在配备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线上,“集成服务商”需要提供机器人调试服务,而服务持续整条生产线的组装过程,在生产线投入使用后,也将“陪产”,以更好地保障生产线运作。

赵勇说,购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线支付比例也能看出这个行业的特点。“一般为先行支付30%,再分两次各支付30%,最后支付10%。尾款一般在生产线投入生产,而且机器人运作情况稳定的3个月内才最终支付。”赵勇说。

然而,不少受访业内人士在把握“行业脉搏”时称,他们对相关数字“感到困惑”,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行业的观点。

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在国内机器人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水分”,甚至在某些领域的统计数据高出1倍多。作为“参考基数”的数据在“迅速膨胀”后,造成了行业发展规模“失真”的信息交流环境。

该人士试图从数据来源上理解这一“水分”,因为国外一些权威机构的数据来源很可能也是国内一些专业机构。至于“水分”的形成,该专业人士称,提供这些数据有着影响决策等“更深层次的考虑”。

但在采访中,未有其他机构用证据证实上述“富含水分”的说法。但行业的普遍呼声是,尽快成立相应“中国机器人产业协会”,以便更准确地提供行业数据,把握产业规模。

将成“上海创新”最活跃领域

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曾表示,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有望在年底前发布。今年工信部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轮胎、陶瓷等原材料行业,民爆等危险作业行业,锻造铸造等金属工业行业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推广应用;该《规划》也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将实现在助老助残领域、消费服务领域、医疗领域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

相关人士认为,《规划》的出台将指明今后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5年内,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能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及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均有望得到显著加强,智能装备行业将获得大发展。

银河证券行业分析预计,2014~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累计将达2000亿,2013年当年仅为300亿,未来3年复合增速将达22%;中国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增速。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超1万亿。家庭、场地服务机器人空间大;清洁、手术、军用机器人有望率先爆发。

10月28日,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马静告诉记者,因为上海齐聚了发展机器人相关产业的各类资源,并且激发了年轻一代的创业精神,因此该行业目前是“上海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连续数月,马静为下月3日在上海召开的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而忙碌。此次工博会是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后,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应用的首次“检阅”。

“此次工博会上,现有世界级厂家的高层领导会来访交流,国内最新科研成果也将集中展示,我们期待此次展会有助于对国内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形成更准确的定位和更清晰的思路。”马静表示,这将推动国家战略型产业的转型升级,避免相关产业的低水平竞争格局,对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半数陷入利润下滑“旋涡” 环保上市公司迎来减税新机遇
环保企业对亏损进行了反省,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去杠杆、PPP项目规范化运行等宏观政策,环境治理行政化、产业非理性扩张等等。

0评论2019-03-211702

印度屋顶太阳能政策陷入"无人之境"
印度孟买国际太阳能技术展小组成员称,虽然缺少政府政策支持或政策错位,印度屋顶太阳能行业增长仍然保持上升趋势。印度之桥咨询公司执行董事V

0评论2017-12-12115

家电市场陷入竞争红海 TCL抢智能高地突围
销售遇冷、库存高企正在成为家电行业的真实写照。日前,TCL集团发布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去年TCL营业收入1045.79亿元,同比增长3.51%,增速

0评论2016-04-06331

LED行业发展陷入瓶颈 创新助企业走出困局
近年来,随着入行企业的增多和市场竞争的激烈,LED显示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不管是自诞生以来就被冠以明星产品称号的小间距还是常规的LE

0评论2016-03-3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