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苏州古城区交通模型构建及交通战略测试研究》通过了专家论证

2015-11-12 15:012350交通新闻

苏州古城是苏州建筑最为密集、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14.14平方公里面积内,常住人口密度达1.53万人/平方公里,远高于苏州市区平均水平。作为“一体两翼,南吴北相”的核心地区,苏州古城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交通压力。古城的持续保护和提升,交通问题是一大关键。

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苏州古城区交通模型构建及交通战略测试研究》,对苏州古城区范围的交通整体特性进行了现状诊断,并对未来5年、15年的交通需求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寻求古城交通问题的解决之道。

从哪来到哪去一“模”了然

苏州古城区交通模型通过专家论证

每一天,苏州古城的人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不是哲学命题,而是规划师通过交通模型进行的科学测算。近日,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苏州古城区交通模型构建及交通战略测试研究》通过了专家论证,该《研究》旨在为古城区具体的交通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负责交通模型构建的苏州规划设计院市政交通所工程师潘敏荣介绍,交通模型是一个描述交通人的出行过程,反映交通发展和运行规律的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组合,其核心功能是解析4个交通规划面临的问题:交通源——交通生成,即城市各区域的交通需求规模大小;交通分布,即交通人在城市空间活动分布,具体为到哪上班、上学、购物、娱乐等;交通方式,即交通人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小汽车、公共交通等;交通分配,即路径选择。

交通模型是重要的交通决策技术分析工具,运用交通模型的技术手段进行定量、动态的预测分析,采用数字量化的方法对决策比选方案进行评价,可以保证交通规划的科学性,“人们一天的活动会产生多少交通量?规划多少设施能满足?交通量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采用什么交通工具?走怎样的路径?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型运算来解答”,潘敏荣说。

此次古城区交通模型的构建是一个试点,规划区域面积为14.14平方公里,规划年限为2020年、2030年,与苏州古城规划年限一致。在这项研究中,规划师们开发了古城区综合交通数据库和交通决策应用系统,并对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网络承载力、不同发展战略模式进行了应用测试分析,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模型框架的同时,为今后苏州市区交通模型建设提供了技术参考。

据悉,新构建的交通模型将用于城市“智慧交通”建设,通过大数据与交通模型结合,深层次剖析交通运行规律;监测道路交通拥堵、公交客流拥挤状况,并可提出预警,为公众出行计划提供服务。

【现状】

日均出行总量约113万人次 内部出行占30%,进出古城占70%

在古城区内,成片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干将路以北;成片住宅小区主要分布在古城南部;近年新建住宅主要分布在古城北部;城中村较少,主要分布在古城东南角。

由于古城区是苏州“一核四城”的核心区,与外部区域联系非常强。根据相关研究,结合车辆载客率推算,目前古城区每天总出行量约113万人次,其中内部出行占30%,进出古城占70%。古城区的出行强度达到3.89万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其他区域。而在进出古城交通构成中,小客车占自然车总量的72%。从进出古城的人群来看,乘坐公共交通的占到总量的32%,驾乘小汽车的人次占比为25.5%。

随着进出古城交通量的持续增长,目前古城区路网总体供需比达到0.58,平均行程车速为23.8公里/小时;饱和度大于0.9的拥堵里程比例达13%。其中,高峰时段,古城区跨护城河桥的机动车交通量年平均增长4.5%,高峰供需比超过0.8;姑胥桥、齐门桥高峰时段严重拥堵;其他主要路口均处于拥挤状态。

【预测】

2030年古城区日均出行量127万人次平均行程车速降至16.9公里/小时

根据规划,2030年古城区常住人口约为24万,有车家庭将稳步上升,由现状的21%上升至50%。通过交通模型预测,古城居民平均出行次数将逐年提升,2020年约达到2.33次/天,2030年将达到2.41次/天。

包括古城居民的出行在内,2030年古城区每天平均出行总量预计约127万人次,比目前增长超10%。外部居民与古城相关的出行量将达60万人次,其中,跨区出行占比94%,古城内部占比6%。

对外联系上,姑苏区方向的出行量占40%,园区方向占比25%,吴中区、高新区和相城区方向的占比分别将达到13%、10%和8%。同时,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的分布比重为6:4。从内部联系上看,以观前和体育场周边的向心性较强。

届时,路网总体供需比将达到0.7;平均行程车速将降至16.9公里/小时;饱和度大于0.9的拥堵里程比例达23%;高峰时个体机动车规模从现在的2.2万PCU 增长至2.7万PCU。

【建议】

强化交通需求管理缓解拥堵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者将达41%以上

为缓解古城交通难题,根据相关交通政策,今后古城公共交通方式比重将显著提升。到2030年,古城区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的人群比重将达到41%以上,驾驶小汽车的人群比重将努力控制在15%以内。

当下,古城区范围内的公交线路共有67条,其中8路和27路都有一端在古城内部,其余65条为过境公交线路,公交线网长度为40公里;公交站点共有84对,300米半径覆盖率91.1%,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9.8%。

2030年,轨道交通将得到延伸,在古城内的线路长度预计将达到17.3公里,古城范围内将设置轨交站点16座,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56%,8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87%。

不过,负责古城交通模型构建的工程师潘敏荣说,仅有这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仍不足以缓解古城交通拥堵。此前,他们已经运用交通模型进行了相关测试,他们建议,通过加强对交通需求的管理来应对古城未来交通的发展,例如,公交票价优惠、停车分区调控、拥堵收费等交通政策都可以成为优化城市交通运行的重要手段。

【相关链接】

新模型覆盖两大交通系统

二十世纪80年代,交通模型开始引入我国,并应用到交通研究当中。苏州市先后于2000年、2006年进行两轮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并建立了交通规划模型,主要用于交通规划方案测试、轨道线网规划等。

近年来,随着苏州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大型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涌现出大量分散开发的专项交通模型,例如苏州中环快速路规划中,研制了苏州道路车流分配模型。

借助苏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技术力量,构建新的苏州综合交通模型体系提上日程。新的交通模型从传统静态的交通模拟预测模型,向动态交通仿真模型转变,覆盖公共交通、道路交通系统,具有交通模拟、预测和评价三大功能。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