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图库首页 图库分类 切换频道
1/14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015-06-0161014图

自从席卷全球的“工业4.0”理念发布以来,各个国家以及跨国集团都对此全神贯注,生怕在新的工业革命面前被革掉性命。对此中国也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这一十年行动纲领,在人类进步以及国家发展面前,任何敢于固步自封的事物都将被时代所抛弃,正如未来战士所说的:“你无法对抗未来的必然趋势。”所以今天点评君就为您解读一下《中国制造2025》中的10个重点领域之一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这将会对2015-2025年之间中国的汽车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身在其中的你未来或将有什么样新的体验与选择。

发展的潮流不可逆,在世界汽车强国德国推进“工业4.0”(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新的机遇是必须要抓住的,于是《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出炉,其中涉及了10个重点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 而与以往不同,此次“中国制造2025”中对于汽车业则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来代替,传统内燃机车辆已经不能满足驱动中国发展的需要。

以最近工信部披露的《中国制造2025》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10年战略目标来看,其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出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智能互联汽车是国内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并分别提出了2020年、2025年的发展目标。

同时《中国制造2025》还明确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点评君对于这些政策的推出感到十分的欣慰,原因很简单:汽车产业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国家支持下,相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将会更快更强。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 拥有完备强大的汽车产业是多少国家强国的梦想之一。整个汽车产业综合了从橡胶制造,到汽车后市场的金融和保险服务,其全产业链条几乎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同时它提供的就业机会以及对GDP的贡献不言而喻,世界发达国家几乎每个都是汽车产业强国。但是面对目前传统汽车领域的落后情况,中国需要一个新的契机,从而实现崛起于腾飞。《中国制造2025》显然就是心契机下腾飞的引路灯。

下文,点评君就针对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智能互联汽车这四个重点方向,综合国家要求进行解读。

2纯电以及插电混动方面

对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如下战略目标:

目标一: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

目标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10,新能源客车实现批量出口;到2025年,2家整车企业销量进入世界前10。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

目标三: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到2025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实现批量出口。

目标四:逐步实现车辆信息化、智能化。到2020年,实现车-车、车-设施之间信息化;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区域试点。

△ 图为在2015上海车展亮相的前途K50纯电动超跑,该车或将于2016年年底上市销售。对于这样的走高端路线的产品,点评君十分看好,但同时对于关键性的核心技术,点评君则不免表示担忧。

点评君认为5年后实现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产能突破销售100万辆,对于各个自主品牌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机遇,政策的目标是一定要实现的,要不自主车企很可能会被“打屁屁”,所以未来5年内必然是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研发生产的黄金5年,相信各大自主车企也会转移主要研发成本到这个领域。而您则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买车选择,新车在性能以及质量上也将会有质的飞跃。如果不这么做,这一目标恐怕难以达成,在国家繁荣,民族崛起面前,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 近五年内,若要使在现款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线上增产实现目标销量,其可行性点评君认为不大,自主车企或将研发生产更多更加丰富的车型,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相信未来五年内,市场上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种类将比今天的以比亚迪E6、荣威E50和北汽EV系列更加丰富。(图为比亚迪E6)

对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性总成,如驱动电池组和驱动电机等,国内很可能在政策的号召下涌现出较多的此类供应商。但是电池组以及驱动电机技术具有相当高的开发难度,国家或将对此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与引导,开放更多的有利条件。

同时,对纯电动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动汽车使用体验影响巨大的就是公用充电桩的建设问题。

△ 未来“新能源充电站”将快速大规模的建设,其配套有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设备,汽车换电站以及充电站等完备的新能源车辆辅助设备。

针对新能源汽车而进行的基础设计建设目前还未大规模展开,但是若要满足以上目标,点评君相信2016年始或将是新的“充电服务设施”建设的井喷开始。

△ 目前国内的充电站建设取得一定的短期成绩,但要满足目标其还要经历一个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而这个阶段或将在2016年开始。同时,国内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以及风能发电技术目前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清洁能源发电领域拥有这较大的优势。

结合国内先进的太阳能发电以及风能发电技术,未来充电站的电能来源也将更加的情节环保。

△ 此前曾有甚者提出了:特斯拉(Tesla)Model S车型在国内使用是一种奢侈浪费的“非环保”举动,提出者抓住中国发电结构问题说事,扬言在一个火电占总发电量60%左右的国家,根据碳排放等换算,特斯拉的使用是不合理的。点评君认为此事不追究的巨细无遗谁对谁错,但是曾经火电为主却是个现实。不过目前国家对于清洁能源发电的推广十分的坚决与支持,各地的风场电站不仅是在高山上更是在破涛汹涌的大海中。

我们国家不仅把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建在了高山的风场,更是建设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每台风机的造价十分高昂,超大尺寸部件制造要求工艺极高,从另一方面也带动着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对于汽车产业发展来说更是有着些许的促进作用。

3燃料电池汽车方面

对于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发展,则有如下三大目标:

目标一:关键材料、零部件逐步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批量化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到2025年,实现高品质关键材料、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和批量供应。

目标二:燃料电池堆和整车性能逐步提升。到2020年,燃料电池堆寿命达到5000小时,功率密度超过2.5千瓦/升,整车耐久性到达15万公里,续驶里程500公里,加氢时间3分钟,冷启动温度低于-30℃;到2025年,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大幅提高,和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相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化推广。

目标三: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生产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到2025年,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

燃料电池已经不是新鲜的概念,但是早期其发展受到储存原料技术、催化剂以及质子交换膜等超高端技术的限制发展缓慢,其本质是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其中绝大部门不涉及燃烧过程。

△ 曾经燃料电池的转化效率一直很低,有时甚至需要造价极高昂的铂(Pt)做为催化介质,使用成本令人咋舌,且由于生产工艺问题,质子交换膜的制造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都找到了相对的解决方案。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多数氢能源动力车型其实就是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储氢技术已经相当的安全成熟,而且这种燃料电池产生的反应产物只有一种,那就是水H₂O。

但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纷纷没有放弃这方面的研究,反而是在近30年内取得了众多重大的突破,其中应用在军事领域的潜艇API技术就是典型。

△ 图为日本苍龙级API潜艇,其应用了日本潜心研发多年的燃料电池技术,在水下的潜伏时间更长,实战中更加具有攻击力。

在这些国家中,日本的燃料电池研究一度应用在了攻击性军事领域。这对其周边国家的安全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威胁。而日本汽车企业则已经有量产型燃料电池汽车,例如丰田燃料电池车MIRAI(未来)。

△ 丰田的燃料电池车MIRAI(未来)已经于2014年12月15日在日本上市,其热销程度几乎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虽然价格高达723.6万日元,但可以享受约225万日元的补贴,这样用户实际只需支付498.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8万元)。新车上市仅1个月就订出了1500辆(其中60%为行政机关订单,40%为私人订单),但由于产能受限(每日仅产3台),现在订购需要等到2018年以后才能交车。

点评君认为我国未来也将会不遗余力的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大部分为氢燃料电池)的生产,上汽集团于2015年上海车展也曾展示过一台已经具有成熟技术的荣威950燃料电池汽车。

由目前对燃料电池汽车制定的目标以及结合现实的技术生产情况来看,点评君认为在2015-2025年之间,我国对于燃料电池汽车是以更大更高规模的研发为主要目的,不以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为主。主要还是注重研发的投入要更多,储备更多技术,更新目前国内的标准,及时的跟进国际先进水平为主。所以各位想要开一辆需要“上洗手间”的燃料电池汽车恐怕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扩展阅读请点击:汽车也要上洗手间?看日媒评测丰田MIRAI以及下图。

4节能以及智能网联方面

目标:到2020年,乘用车(含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100公里,2025年,降至4升/100公里左右。到2020年,商用车新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注:此新车整体油耗算法为具体某个车企在全年整车按照中生产比例换算出的结果。例如甲车企全年共有A和B两款车型,其中A车型工信部百公里油耗为7L,B车型工信部百公里油耗为4L,而2020年时A车型产量占总产量40%,B车型占剩余60%,那么整体油耗则为:7L*40%+4L*60%=5.2L,这个数据标准高于目标5.0L的标准,故不及格。

所以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油耗车型首先在顾及销量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更加先进的新技术应用,已达到更好的油耗表现。2020年目标为5L/100公里,点评君以一汽集团目前情况为例进行一下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销量数据,我们取2015年4月,也就是最近的销量数据来做计算,以求更加客观(较早销量数据因老旧技术原因不具备客观性)。从饼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比亚迪F3销量占31.96%,S7销量为31.50%,速锐为13.74%,秦为8.17%,F0为4.72%以及其他为9.90%。同时我们已知比亚迪F3的工信部油耗为6.2L;S7工信部油耗为7.5L以及8.8L(2.0T版本车型),对此我们以7.5L占比为65%计算的综合油耗为7.955L;速锐工信部油耗为5.9L;秦工信部油耗为1.6L;F0工信部油耗为5.2L;其他我们取用5.5L。

结果是6.181765L>5L不合格。这个结果5年后必须要变为5.0L以内,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在国内自主品牌中无须点评君赘述,它5年内还要做出23.6%的整体油耗降低,那其他家更是要改变甚多。分析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几点,首先就是必须更加节能环保,在技术上寻求突破降低工信部油耗;其次就是通过自家推广更加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在整车销售比重中增加新能源车的占比,这样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这下就死死的两条路了,不过殊途同归,本质就是要提高技术和推广新能源汽车。

关于商用车方面我们今天先不做过多探讨,但是其基本演绎方法与以上的乘用车部分基本一致。

反正点评君知道国家部委罚起来不合格的企业可是一点都不心疼手软,相比自主品牌都在咬紧牙关更加的发愤图强呢吧。

智能网联汽车目标: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国内这方面起步恨晚,目前基本是眼看国外技术,手上没有可以Show的出来的干货。所以这方面国家制定的目的也稍显宽松,没有具体的数据量化指标来考核自主车企,但是不能肯定的就是未来会不会出现考核的具体量化指标,比如智能驾驶汽车能在北京几环安全行驶等。国家相关部门看来还是很切合实际的。(图为梅赛德斯-奔驰F 015智能无人驾驶概念车)

对此点评君表示2020年要达到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的话,那么自主车企不知道得拿出多少的利润进行技术的研发攻关以及储备了,哦对了,点评君想起来了另外一个方法,找国内著名的高校进行合作开发研究,这个真的是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若是自己搞,相比成本真的会让自主品牌吃不消。还有就是加强国内汽车制造业与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的强强联合,这样不仅增进中国企业感情,好像还能促进产业更好更快更强发展,车载系统研发成本太高就找百度君吧,它的Carlife未来或将有大作为。

总结:要总结了,点评君可真是心高气爽。国家的考试终于要来了,不及格的结果或许会很严重。但是达标的目的也是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的崛起,谁要是不努力给我研发推广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汽车,谁或许就可能被冠以民族蛀虫的名称了。点评君更加感觉清爽的原因就是消费者以后可能会享受体验到的更多更好的汽车了。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5887浏览16图片

带走垃圾,环保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