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技术首页 技术分类 切换频道

陆东福:交通运输业迎对节能减排-访谈

2014-07-09 21:292160中国节能网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当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严肃的讨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们也不得不正视我们发展方向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发展的动脉,中国交通运输业也同样面对着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

 

  一、中国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交通运输业自身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公路、航空、里程成倍增长,初步形成了多种交通方式比翼齐飞的局面,应对国际金融中国,中国政府提出了促内需,保增长的态势,在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强推进的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给全社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潜力,未来10年交通运输业面临着大发展机遇期。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比较正视交通结构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 中国交通运输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回避温室气体排放量大,高污染发展,环境难以承载。1978年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79.8%,民航航线增长了15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过了6万公里,目前我们每亿GDP拥有高速公路的历程为86.7公里以及1.8公里,高于美国54.3公里和1.8公里。铁路规模有5.17万公里增长到8万公里,营业里程增长55%,年均增长1.4%。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57.7亿吨,其中交通业是0.57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8%,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交通污染还将大幅度提高,因此交通讯业的挑战在于要加快发展低排放、少污染的运输方式。机遇在于高速发展中要优化组合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

 

  2 中国交通运输在运量可诉增长的同时,不可忽视资源消耗量大,高能耗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改革开放30年,全社会货源总量从24.5亿吨增长到249亿吨,客运量从24.5亿人次增长到239亿人次,在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合作发展与竞争的布局当中,铁路至今仍然承担着全社会36%和32.4%的客户周转量。中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近50%,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耗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石油(13.54,-0.13,-0.95%)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33.6%,较1990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如果中国的铁路和轨道交通方式节能以点代油等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发挥,那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继承发展的教训将在中国延续,以大量石油为交通的运输方式与中国的资源比数也是极不相配的。

 

  3 中国交通运输在对中国经济发生贡献的同时,不可否认,结构失调,多种方式组合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也让经济社会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由于铁路轨道交通发展滞后,运输方式也显示出不合理性,出现了以石油消耗大量为代价,产生了不协调的形象。在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外成本当中,铁路仅占1.9%,航空运输占6.1%,公路运输占91.5%,不合理的运输方式不仅放大了能源消耗,还增加了治理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道路拥堵等大量成本。我们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20%,远高于美国、德国10%和日本的6.5%,由于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的50%以上,所以结构不合理是中国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发挥比较优势,运输业节能减排的根本处理在于优化结构,从中国交通体系发展的历程来看,世界各国的交通方式都是结合本国的地形、地貌状况、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优势构成有明显特点的综合交通体系,这里面有资源和蔡立的彰显,也有人类反思以及警醒的互换。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扬长避短,从国情出发,发挥后发优势和自主优势,在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当中发展低碳运输,绿色交通,充分发挥铁路硅酮交通的比较优势。

 

  4 铁路运输能耗低,能耗效率高。中国自然资源和布局错位,使客源需求旺盛,中国的客源运输仅为能耗的1/6,完成工作的消耗量仅为公路能耗的1/3,电气化铁路可以把燃油的直接消费转化成水和资源的间接消费。铁路燃油消耗量从583.3万吨,降为2008年的586.9万吨,北京至天津人均耗电仅为1.5度,单位能耗只有播音747的3%。

 

  铁路运输资源占用少对环境污染小。铁路建设用地占用量仅为四车道高超音速的1/2,完成单位运输量所占的铁路面积仅为公路的1/10%。在减排方面,铁路每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为汽车和飞机的1/6和1/3至1/20。在货运运输当中,卡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天然的50倍。所以大量发展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尽可能减少土地占用和有害气体排放,实现交通方式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化科技成果在铁路客运高速化、电气化、大功率汽车牵引重载化的广泛运用,铁路运输也技术进步、自主创新适应了现代绿色交通发展的要求。铁路、公路、航空单位运输成本之比为1:6.4:9.35。

 

  高速铁路全新的安全体系,良好的环境措施,便捷的运输方式,进一步突出了铁路的优势,为了应对世界能源环境问题,每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制订了促进铁路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推进修建高速铁路和城市交通轨道体系,从中国路网的力度看,按国土面积计算分别为德国的1/13,印度的1/13。目前,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总体上仍处于大规模建设决断,航空资讯、乡村公路都需要加快发展,但交通运输业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加快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更新理念,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中,铁路要承担的责任多做贡献。中国铁路在运输工作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铁路单位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下降。铁路作为绿色交通工具也要进一步建立节能减排的新标准、新规范,广泛的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加快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节能减排的绿色交通新体系,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这就显示了中国的铁路与其他交通工作来实现,按照国家加快铁路发展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新建里程近2万公里的煤运通道,西部铁路也加快建设,重要客站和货运枢纽协调推进,并以大中城市的地铁轨道有序进行。2012年中国铁路的营运里程是12万公里,200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要达到1.3万公里,快速客运网将衔接省会城市和地区主要城市,覆盖全国近90%的人口。在人便其行,货便其流的时候,可以开发货运的更大空间。

 

  二、建立节能减排新标准。


  第一、客运路线大量调整桥水比。第二、大量采用无闸轨道,建设1万公里的客运专道。第三、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2012年要以50%的电气化铁路完成70%以上的运输工作量,以京都铁路为例,全国每年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24079。第四、积极推进客户奉献运输,建设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枢纽,客运深入市区,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第五、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建立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和机制。

 

  三、积极吸收科技进步新成果,广泛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


  电力机节能车全面推进胶质胶技术。实现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实现综合节能减排的目标。铁路沿线推广恢复再造制备林带新技术,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措施,客车废弃物集中统一收集,新型动车组全面采用机电装置,实现六排放。积极发展铁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客票联网异地销售,逐步向电子客票一卡通发展。大力推进数字铁路,最大限度的发挥铁路信息化的效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节能环保各种交通方式合作竞争有优势互补,拓展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对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化组合、交通运输业的综合成本与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科学定位,合理分工,有机衔接、高效运行是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使命,铁路部门以矢志不渝,发愤图强,为建设环保友好型社会,做出重大贡献。(作者:中国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智能化机器人专家-高端访谈
作为全球最多样化的FA(工厂自动化)、机器人和智能机械的制造商,FANUC自1956年成立以来,始终是全球计算机数控设备发展的先驱,在自动化领域贡献突出。

0评论2015-08-08789

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陈启祥董事长访谈录
当地球上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铁与蕴藏量同样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碳,在多种条件作用下合成为钢铁之后,钢铁材料最终作为工业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杰作,

0评论2014-08-09527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访谈实录
  太钢董事长李晓波则指出,太钢要加快实现工艺装备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绿色化,建设冶金行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示范工厂,就是

0评论2014-08-09520

专家访谈录之王守臣:建筑节能新技术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现在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

0评论2014-08-09338

专家访谈:如何成为工程机械行业“领唱者”
  经济前景的扑朔迷离并没有给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带来创伤。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约5800亿元,我国工

0评论2014-07-10449

严陆光:如何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直接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能源供

0评论2014-07-10526

林波荣:绿色建筑评价要注重性能优先-访谈
    林波荣,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副教授,在水立方、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世博会的中国馆、新广州火

0评论2014-07-10465

孙克放:中国建筑产业趋势是向制造业转变-访谈
  记者:中国房地产业要实现住宅产业化,需要哪些因素的推动与促进?    孙克放: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水平必须达到住宅产业化的要求。

0评论2014-07-1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