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技术首页 技术分类 切换频道

新型高效煤粉锅炉系统技术替代燃煤工业锅炉

2014-07-03 15:213690中国节能网

  一、技术名称:新型高效煤粉锅炉系统技术

  

  二、适用范围:煤炭行业及其他行业供暖或生产用蒸汽、民用供暖

  

  三、与该节能技术相关生产环节的能耗现状:

  

  目前,全国在用工业锅炉有 50多万台,约180万蒸吨/小时。其中,燃煤锅炉约48万台,占工业锅炉总容量的85%左右,每年消耗原煤约4亿吨。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仅为 60%~65%。

  

  四、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

  

  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采用煤粉集中制备、精密供粉、空气分级燃烧、炉内脱硫、锅壳(或水管)式锅炉换热、高效布袋除尘、烟气脱硫和全过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燃煤锅炉的高效运行和洁净排放。

  

  2.关键技术

  

  全密闭精确供粉,狭小空间截面炉膛内煤粉低氮稳燃,锅炉积灰和灰粘污自清洁等技术。

  

  3.工艺流程

  

  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技术系统包括了煤粉接受和储备(或炉前煤粉制备)、煤粉输送、煤粉燃烧及点火、锅炉换热、烟气净化、烟气排放、粉煤灰排放等单元,是以锅炉为核心的完整技术系统。来自煤粉加工厂的密闭罐车将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粉注入煤粉仓。仓内的煤粉按需进入中间仓后由供料器及风粉混合管道送入煤粉燃烧器。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完成辐射和对流换热后进入布袋除尘器。除尘器收集的飞灰经密闭系统排出,并集中处理和利用。锅炉系统的运行由点火程序控制器和上位计算机系统共同完成。具体工艺流程见图1。

  

  五、主要技术指标:

  

  燃烧效率≥95%,系统热效率≥85%,烟尘排放≤30 mg/m3,SO2排放≤150 mg/m3,NOx排放≤500 mg/m3。

  

  六、技术应用情况:

  

  2007年2月,该技术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经科技鉴定,整体系统技术配套先进,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工业应用129台套(2006蒸吨/小时),整体运行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图1 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技术工艺流程图

  

  七、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

  

  典型用户:山西太原市道场沟小区、山西忻州师范学院

  

  1)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建设规模:供热面积290000m2,改造后的的煤粉锅炉房系统主要用于冬季供暖。主要技改内容:将小区锅炉房原有2台5.6MW往复炉排锅炉和1台7.0MW链条锅炉(运行效率约为65%左右)改造成3台7MW高效煤粉锅炉。主要设备为煤粉储罐、燃烧器、锅炉本体、除尘器、自控系统。节能技改投资额870万元,建设期70天。每年可节煤2550tce/150天采暖期(节煤率25%),节电85700度/150天采暖期(节电率13.2%) ,年节能经济效益232.1万元/150天采暖期,投资回收期3.8年。

  

  2)山西太原市道场沟小区。建设规模:供热面积190000 m2。主要技改内容:将小区原有锅炉2×4.2MW、2×2.8MW和3×1.4MW改造成1台14MW高效煤粉锅炉。原有锅炉平均运行效率约60%,主要设备为煤粉储罐、燃烧器、锅炉本体、除尘器、自控系统。节能技改投资额540万元,建设期80天,每年节煤量2264tce/150天采暖期(节煤率31%),节电67200度/150天采暖期(节电率19.2%),取得节能经济效益206.1万元/150天采暖期,投资回收期2.6年。

  

  八、推广前景和节能潜力:

  

  我国在用燃煤工业锅炉50多万台,目前每年新增约3万台(10万蒸吨),市场潜力很大。预计到2015年,可完成总容量约7.5万蒸吨的锅炉改造,年节能能力可达500万tce。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
绿色建筑技术,顾名思义,即在保证人们一定的居住条件下,秉持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对环境起到保护、减排作用的建筑技术。

0评论2019-03-285553

生物质颗粒技术面领的挑战
,N含量是其21倍,燃烧释放相同热量时,煤排放的SO2是生物质的181倍,NOX是其40倍。所以生物质优点:可再生性、零污染性、来源广泛、储存量大等特点,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0评论2019-03-265419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检测
氮氧化物(NOx),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 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

0评论2019-03-2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