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政策首页 政策分类 切换频道

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06-05 10:291060

沪经信推〔2017〕275号

各区经委(商务委)、科委(信息委)、有关企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战略,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大力推进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战略,按照中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精神,依据本市《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95.54。

1、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调查数据显示,本市制造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重点环节信息化、数字化工具普及与应用进一步深化,有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研发设计环节,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已达到65.5%。其中,大型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72.9%,中小企业达到63.3%。在生产制造环节,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到45.5%。其中,大型企业为50%,中小企业为44.5%。

2、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走向深化

信息技术在上海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企业主要业务环节的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绝大多数大型骨干企业已实现业务信息化全覆盖,部分企业开始推进各环节信息化系统集成以及与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协同。多数企业开始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

3、两化融合相关产业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两化融合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显著优化。2015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747.64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753.49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已突破60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2015年新兴的工业机器人产量2.11万套,比上年增长23.1%。新型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452亿元,约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10%左右;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逐年降低,“十二五”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45%,下降率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二,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在能耗监控环节实现数据化管理。

4、两化融合综合支撑体系持续改善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不断推广,8家贯标试点通过达标评定,由48家试点企业、3家服务机构、1家评定机构和多家全国或地方性服务机构多方参与和协同推进的工作推进格局日益健全。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上海机器人产业联盟”、“工业云创新联盟”、“大数据产业联盟”等组织;完成三批共30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认定,杨浦科创中心、“浦软汇智云”等孵化平台,漕河泾开发区、市北高新园区等“智慧园区”建设发展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五年,上海两化深度融合取得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两化融合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信息化建设盲目性和投入动力不足问题较为普遍,特别是部分国企因绩效考核等体制原因实施信息化改造意愿不强(目前全市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比仅为0.3%),部分行业短时间进行信息化改造投入产出比不高。二是基础支撑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如工业软件、信息基础设施、工控安全等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互联网化转型。三是开放共享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形成。支撑跨企业协同和组织创新的公共平台、面向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较为缺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CIO)制度及社会支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不足。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持续、快速、融合发展,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上海产业转型创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进入攻坚期,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起步。把握产业发展“互联、智能、绿色”新趋势,促进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经济转型,是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新兴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以“大云物移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工业科技不断涌现,这些新兴科技推进产业不断融合创新,导致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以数字竞争力为核心的新型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美、德、英等发达国家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不少发展中国家依靠低成本加速吸引国际投资,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

2、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供给结构优化需求迫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出口放缓等挑战,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不断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纷纷承接产业转移。全国产业版图的调整优化对产业升级提出新的要求,“十三五”时期亟须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3、上海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两化融合面临难得契机

未来五年,上海将深入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战略,同时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继续推动智慧城市和信息经济发展,启动全球卓越城市建设。上海两化融合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新兴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的高水平渗透,提升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辐射力;通过“互联网+”促进产业的区域协作与国际合作,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内外产业体系。

三、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上海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互联网融合发展能力、资源集聚与利用能力、两化融合支撑能力,促进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发展,以“融合、创新、开放、协同”为主线,助力构建信息经济蓬勃增长、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推进原则

1.市场主导、政企协同。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但更突出市场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两化融合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2.分类施策、整体提升。针对不同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形成方法科学、机制灵活、政策精准的分类推进体系,推进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3.自主创新、产业互动。将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但更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加快新型产业体系培育。

4、跨界融合、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领域由制造业为主转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举,加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本市初步形成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创新体系,各主要产业的互联网融合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源集聚与利用能力、两化融合综合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上海两化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指数达到105以上,成为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和全球先进“智造”高地。

——互联网融合发展能力。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网络制造、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快速发展,建立30个工业互联网示范样板工厂,培育300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项目,形成3个实践示范基地、10个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标准、试验验证、人才培训及安全检测等),建设100家标志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争创2-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涌现出20家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系统集成服务商。

——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5%,形成20家智慧园区示范单位;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5%,关键工序数控化达50%。

——资源集聚与利用能力。加快上海平台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本市企业的全球资源集聚、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精细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5万亿,新建20-30个工业云服务平台、3-5个工业大数据平台;本市各重点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普及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相较2015年下降40%。

——综合支撑能力。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安全防护能力、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能力显著提升,4G与5G用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千兆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以“大云物移智”等新技术驱动的信息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自评估、自诊断企业数达到1000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突破100家。

附表: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

四、主要任务

以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打造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

——夯实两化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等的研发及应用,加快制造执行系统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的产业化。统筹全市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加快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推动NBIoT(窄带蜂窝物联网)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化工作,开展骨干物联专网及运营平台建设,分类分级开展专网应用。

——强化两化融合标准引领。广泛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定量衡量企业互联网化水平,制定发布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数据地图,为政府精准施策和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重要依据。加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本市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集群的推广,推动企业业务  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促进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加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应用模式创新。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重点产业,通过实施互联互通改造、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引导等,促进物联网、工业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围绕重点产业的工业互联、数据互通和应用创新,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转型发展。

五、重点工程

(一)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加快研发高端智能装备。对接《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培育智能制造应用新模式,建立智能制造应用新机制。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网联汽车、互联智能工厂、智能装配包装与物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研发具有规模化应用的智能装备。

——加快建设数字工厂。加强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虚拟生产、网络化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化物流系统、商业智能系统等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加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机械、船舶、电子、家电、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制造工艺仿真优化和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推广“数字工厂”整体规划、生产系统仿真服务、虚拟产品设计与制造、资源评估预测和优化等服务。

(二)工业大数据创新工程

——鼓励企业大数据应用。引导企业利用数据感知技术加强生产制造和管理经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加强行业、市场和社会数据的收集整合,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大数据系统;推动工业大数据在质量、仓储、物流、设备监控维修、行业管理等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对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管和及时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加快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以生物医药、能源、钢铁石化、航空航天、金融、消费、征信等领域为重点,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长三角、全国以至全球行业大数据资源在上海集聚,开展数据深加工服务,提供精益生产、精准营销、智慧物流、节能减排、信用评估、互联网金融等服务。

(三)工业云引导工程

——推广行业云平台应用。以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汽车、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六大产业的研发创意、维修检测、物流、管理、能源、商务等领域为重点,完善行业云平台建设;引导大型企业对现有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进行“云”化改造,建设面向行业和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

——支持中小企业云平台发展。构建提供设计服务、设备管理、物流管理和商务服务等在线集成服务的第三方或公共的工业云平台,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功能强、成本低、易使用、安全可靠的云服务;引导工业软件企业加快由销售软件产品转向以云平台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云服务;开展中小企业云服务培训,持续更新优秀信息化服务商和产品推荐目录,修订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指南。

(四)制造业“双创”体系培育工程

——打造企业创业创新平台。鼓励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重点行业开放“双创”平台集聚的各类资源,加强与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合作,面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实现跨界协同创新;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培育和孵化具有新经济特点的创新创业企业。

——完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建设一批创业创新促进中心,推动共性和前沿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涵盖研发、生产、检测、交易等环节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交易、企业信息化咨询、软件测评、安全检测等平台的功能;建设一批功能性服务平台,支持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评估验证。

——加强园区创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临港产业园、漕河泾开发区、虹桥商务区、市北高新园、浦东软件园、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等产业园区发展众包、众创、众融、众筹、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双创”服务平台;以张江、紫竹、杨浦、嘉定、漕河泾、临港等制造业集聚区为重点,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加快产业区域的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提升改造,推动产品研发设计工具、生产设备及零配件等资源共享,实现制造业产业集群制造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产业链协同化,打造智慧集群。

(五)综合集成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企业集成管理与协同制造能力。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实现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协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构建企业间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C2M个性化定制,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化改造,促进以用户价值导向的从研发到量产的网络制造模式,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运维和在线支持等新业务。

——提升企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行业综合集成解决方案及工业软件开发为重点,推动行业应用软件与综合解决方案向服务化、平台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鼓励企业以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服务与设备维护运营等环节延伸服务与提升价值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剥离重组,推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专业化、市场化与规模化;支持面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综合性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应用,完善面向企业间的互联协同综合解决方案。

——提升企业全球集团运营能力。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强化全球资源利用、全球产业链整合、全球资本市场运作能力,构建全球集团运营系统,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上海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本地企业建立国际创新网络。

(六)工业电子商务振兴工程

——发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势,结合“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建设成果,在浦东新区等创新试验区,推动钢铁、石化、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全球大宗商品集散能力。

——发展专业品类电子商务。聚焦上海优势领域,推动金属紧固件、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危化等专业品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及面向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文化创意产品制造等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发展。

——促进工业电子商务生态建设。鼓励骨干制造行业借力电子商务,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创新产品供给和客服交互模式,鼓励中小企业与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实体企业与电商企业的融合发展,推动O2O电商模式;优化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发票、电子合同应用推广。

(七)绿色制造推广工程

——推广清洁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消耗数据的自动采集,在能源流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能效综合评估、能源综合管理、能源集成优化等应用;推广钢铁产业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经验,形成节能管理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生产、流转、消费、废弃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发展逆向物流和产品再制造,促进资源回收利用;鼓励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大力推进环保第三方运营管理,加快企业能源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态制造模式。

——发展能源互联网。围绕新型信息能源融合网络建设,推动智能电网应用示范,支持电力企业建设智能发电、智能供电、智能用电等云服务平台,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面向重点园区、商圈、企业集群等,推进冷热电三联供、风光互补供电等分布式能源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区域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面向重点耗能企业和园区的能耗监控中心功能,提升区域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区域能源互联网系统建设。

——切实保障安全生产。鼓励企业建立事故监测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安全型企业;推进危化品统一编码,建立危化品、民爆器材实时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在食品、药品产业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等技术,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控制与追溯信息系统。

(八)核心信息技术突破工程

——加快工业电子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高性能关键智能部件,如高端嵌入式可编程控制系统(PLC)、智能精密测量仪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变频器等的研发,实现工程化与产业化应用;突破一批物联网关键技术,聚焦支持微型和智能传感器、短距离通信、智能系统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器件、物联网等的集成应用。

——发展壮大工业软件产业。以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工程中间件以及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基础软件为重点,加大基础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增强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和安全性,打造安全可控工业基础软件产业链生态系统;围绕数字化研发设计、分析仿真、检测检验、生产管控、监管维保等,形成智能化、集成化的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巩固已有领域优势,突破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形成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工业以太网、短距离无线通信等新一代物联网设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非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存储、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自主、可靠、完整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软硬件产品链。

(九)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按照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以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监管要求,加强工业领域安全检查、风险评估、威胁信息通报等制度落实;以城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钢铁化工等重点制造产业及电力、轨道交通、供水供气基础设施行业为重点,实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具有行业推广价值的安全解决方案,推进企业安全防护能力整体达标;加快建设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工业信息安全仿真测试、监测预警、安全审查、网络攻防共性技术平台,切实提升工业信息安全监管支撑能力。

——强化工业信息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专业机构、队伍对接,支持研发工业信息系统、产品检测技术和工具,开展社会化工业信息安全检测评估服务,切实提高智能工业产品的漏洞可发现、风险可防范能力;鼓励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骨干企业面向工业领域边界防护、运行监测、安全审计、信息防护等信息安全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产品研制和推广应用,促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整体提升。

(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工程

——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加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本市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集群的推广,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自评估、自诊断企业数和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双提升。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促进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加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注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智慧园区、电子商务等领域相关标准的融合。

——利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强行业治理。广泛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定量衡量企业互联网化水平,制定发布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数据地图,为政府精准施策和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按照《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要求,以治理、资金、人才、标准、合作为重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要素供给,形成与新形势下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1、优化综合推进体系

协同市区两级信息化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力量,明晰责任范围,形成推进合力;发挥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动员企业积极参与两化融合实践;引导市级两化融合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实现“产学研用”联动。

2、完善资金扶持政策

扩大资助范围,将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纳入两化融合扶持政策适用范围;创新资助方式,将财税支持方式由支持企业为主转为支持平台为主,由事前资助为主转为事后评估补贴为主,由补生产、补项目为主转向补需求、补人才为主;理顺两化融合投融资体制,引导各类市场资本投向两化融合重点领域和区域。

3、培养引进产业人才

加大两化深度融合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对关键岗位人才给予相关政策优惠,支持和鼓励各区推行各具特色的人才扶持政策;开展企业管理者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培训,依托骨干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打造一批品牌培训项目;以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首席信息官联盟为依托,促进企业间两化融合经验交流。

4、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围绕智能装备/产品、网络互联、工业云和大数据、行业应用等重点领域,按照急用先立、成熟先上、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和实施指南;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协同推进标准研制与推广;支持企业主导或实质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上海在国际和行业标准中的话语权。

5、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上海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支持本市重点产业园区、骨干和新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国际领军企业的全面交流和深度合作;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上海企业“走出去”,与沿线国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技术、标准、人才、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两化融合合作交流,促进技术合作创新和产业梯度转移,建立区域两化融合联动新机制。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