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燃煤烟气选择性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6-01-14 07:482610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经过严格评审,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具体授奖情况如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

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今年获奖的名单中,也出现了多个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项目。例如,燃煤烟气选择性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纳米复合材料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回用新技术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满足国家第四阶段汽车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生产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技术进步二等奖。

“燃煤烟气选择性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详情介绍:

李俊华,清华大学教授。曾获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7),清华大学学术新人,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工程青年奖,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了解人才。在实验室里,李教授严谨、勤奋;在课堂上,李教授和蔼、可亲。在肩负着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李俊华教授担任着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还开设了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正是由于李教授通过教学与科研形成的纽带作用,带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激发出团队成员的全部潜能,带领科研团队勇攀高峰。针对氮氧化物减排的国家重大需求,李教授直指低温下氮氧化物高效去除这一世界难题,在国家863高科技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支持下,带领合作团队产学研结合,从2002年起,历经十余年攻关,在低温氮氧化物减排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对此,美国工程院密歇根大学Ralph院士认为,低温脱硝技术将在中国的率先实施,进而带动脱硝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李教授与其他5位完成人紧密合作,共同发起并成立了“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领合作团队在实践中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我国“十二五”全面开展燃煤烟气氮氧化物减排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打破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烟气脱硝技术及其催化剂的生产技术被欧美日发达国家所垄断的局面,带动我国烟气脱硝技术与产业的整体发展。

郝吉明,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6),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排名第一),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郝教授这样形容过自己:“穷孩子,洋博士,土教授”。54年开始念书,81年赴美攻读博士,84年博士毕业,拒绝了国外博士生导师的邀请,毅然回国。至今已在清华工作三十余年,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术科研人才。李俊华教授就是郝教授的学生之一,与李教授共同组建脱硝团队,并提出燃煤烟气脱硝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共同设计项目研究思路。08年奥运会期间,郝教授及其团队在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作用得到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肯定。就此事郝教授在日记中写道:“2008年的8月8日,不经历2008年,就不知道一个民族走向世界有多艰难;不经历2008年,就不知道一个民族心里的成熟要经历多大的锤炼;不经历2008年,我们就不知道个人与国家的距离竟然如此之近。2008年是大考之年,面对世界各国的记者,可以看作一场实实在在的面试,综合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考试,你背后是十三亿人最期望的眼睛。”

黄锐,重庆远达催化剂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曾获得重庆市"百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 、“科技创新英才”、“科技系统先进个人”、“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2010初,黄锐加入到脱硝联盟团队中来,在学术交流时了解到美国CoaLogix 的催化剂再生技术介绍,意识到这将会是催化剂行业新的发展方向,随后立即安排研发人员对再生技术进行可行性讨论。通过多年的刻苦专研,先后开发出适用于催化剂灰堵/覆盖失活、碱金属中毒、Ca中毒、As中毒这四种国内典型案例的催化剂再生关键技术,并在2012年将Ca中毒催化剂再生技术成功应用于上海外高桥8#机组。截至目前,已完成7个项目共计3000m3催化剂的再生,活性值均恢复至新鲜催化剂的96%以上,脱硝运行效果均优于设计要求,突破了国外再生技术壁垒,成功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项目完成单位之一远达催化剂正在建设一条6000m3/年的催化剂再生生产线,已走在了脱硝行业十三五持续发展的前端。

第一完成人:李俊华,清华大学教授。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围绕脱硝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提出项目的总体思路,负责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确定与实施,对发明点1、2、3中复合氧化物载体、中低温脱硝以及中毒再生技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4项主要专利(ZL201110027215.9、ZL200910087773.7、ZL201110024615.4、ZL201110071623.4)的第一发明人,是5篇高引用SCI论文的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曾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7/10),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2010-J-231-2-03-R07。

第二完成人:郝吉明,清华大学教授。提出燃煤烟气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共同设计项目研究思路,对发明点1、2、4中关键复合氧化物载体的设计、催化剂成型配方及工艺关键参数的确立、催化剂性能检测及烟气流场计算模拟等有创造性贡献;是4项专利(ZL201110027215.9、ZL200910087773.7、ZL201110071623.4、ZL00100557.X)的主要发明人,是3篇高引用SCI论文的主要完成人。曾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15),中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16-1-001-06;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5),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2009-Z-104-2-02-R02;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10),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2010-J-231-2-03-R01;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10),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2011-J-231-2-01-R01。

第三完成人:刘汉强,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本项目脱硝工艺设计的总工程师,对发明点4做出了主要贡献。发明了气体流场均匀分布的方法及装置,负责脱硝工程中的流程实验模拟、涡流混合和反应系统的精准匹配设计,对脱硝催化剂及涡流混合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关键作用;2项发明专利(ZL200810304122.4、ZL200810304123.9)的主要发明人。

第四完成人:汪德志,江苏龙源催化剂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对发明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适应国内高含尘、高钙、高硫工况的催化剂技术研究的主要发明人之一,主要负责高强度耐磨及中低温宽窗口脱硝催化剂产业化、催化剂模块边缘硬化技术、脱硝催化剂关键设备及脱硝实验模拟等发明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是3项主要发明专利(ZL201210279011.9、ZL201010567883.6、ZL201210571417.4)的主要发明人。

第五完成人:黄锐,重庆远达催化剂制造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再生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的主要负责人,为再生技术开发起关键性作用。对发明点3中中性络合再生液研发、再生工艺设计及再生工业化生产线的建立起创造性贡献;主持编制国家标准一项,是4项专利(ZL201010598331.1、ZL201110350143.1、ZL201010589558.X、ZL201010001163.3)的主要发明人。

第六完成人:王兰武,四川华铁钒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复合氧化物载体产业化过程中的总设计师,对发明点2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了不同类型脱硝复合氧化物载体的研发,发明了高强度大比表面积的复合载体并设计建立了复合载体工业化生产线;4项发明专利(ZL201210004402.X、ZL201110202167.2、ZL201110201646.2、ZL201110209604.3)的主要发明人。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