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创新发展论坛侧记

2018-09-25 10:3917820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
 有效防治荒漠化 共创美好生存空间
 
——“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创新发展论坛侧记
 
 
QQ截图20180925105117
 
9月20日,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创新发展论坛”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记者盛学卿
 
荒漠化不仅是自然生态领域的热点难题,而且严重影响着全世界消除贫困、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全球有110多个国家遭受荒漠化的影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十几亿人口长期饱受风沙之患。
 
9月20日,由省政府、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分项活动之一——“‘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创新发展论坛”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及国内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生态保护管理工作的80多位学界翘楚和相关负责人汇聚一堂,共同探寻世界荒漠化防治大计,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寻求智力支撑,期待世界各国能在未来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生存空间。
 
论坛上,8位专家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作主题发言。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热烈讨论,分享各国成功治理经验,并对荒漠化防治、“一带一路”生态圈建设、干旱区国际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国际联合研发等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建言献策,表达殷切期望。
 
专家们指出,“一带一路”所涉及的60多个国家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都遭受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危害,这一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荒漠化防治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研究,不断探讨治理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需要治理的荒漠化土地自然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防治荒漠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从60多年前开始,中国就开展了防治荒漠化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和赞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防沙治沙力度,把生态治理转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社会担当,这是环保事业中的一个创新之举。
 
在黄沙与绿洲的长期博弈中,甘肃人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建设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在甘科研团队的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实施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主的各项生态工程,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家园,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我国沙漠化的研究与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探明了我国沙漠化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我国沙漠化防治的策略,在我国北方不同沙漠化类型区进行了沙漠化治理试点,在沙漠铁路和沙漠公路的修筑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各国专家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同时,特别强调绿色发展,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形成多赢的格局,这无疑极具前瞻性。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Anna说:“中国,特别是像甘肃这样的中国西北地区的防沙治沙成功模式,正是对绿色发展内涵的完美诠释,成就令人瞩目,获取的经验对全球防沙治沙具有借鉴和学习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蒙古科学院地理生态研究所所长D.Battogtokh说:“在中国‘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引领下,蒙古国目前已有6个防治荒漠化项目实施。我们盼望与沿线其他国家开展进一步合作,尽可能推动国家间的政策融合和民间组织参与,募集更多资金防治土地荒漠化,共同化解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产业发展要生态化,生态建设也要产业化。专家们期待,能够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赢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增加民众收入。日本鸟取大学Atsushi Tsunekawa研究员说:“应当把治沙和发展统一起来,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让人们在防沙治沙的同时获得财富,而不单纯是尽责任和义务。”
 
论坛上,专家们还呼吁开展沿线国家交通干线、城镇(绿洲)综合生态防护体系建设,推动内陆河湖流域的可持续土地管理;推动沙尘暴源区和路径区的沙源控制,提高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能力;加强沿线国家世界自然和文化遗址周边地区的生态维护和修复,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加大对戈壁滩等特殊环境的风沙治理研究,积极推广使用监控、模拟、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方法,提升特殊环境的风沙治理能力;优化植物生长激素应用等项目,保护物种多样性。记者谢晓玲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