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关键

2024-10-09 14:5972330学习时报

能源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转型的难度加大。

从内部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且持续增长,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压力显著;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清洁能源比重仍需提高,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出;国内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节能提效空间较大。从外部看,全球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能源供应链快速重构,油气资源供应不确定性增大;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围绕新能源产业展开的大国博弈更加激烈,欧美国家在打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吸引海外清洁能源产业回流,力争掌握产业链控制权;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规则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国际碳规则壁垒效应逐步显现。另外,能源项目本身建设周期长,加之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旦出现内外供给危机,将付出巨大成本。

面对我国能源发展的系列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以新技术或新材料突破为基础、以清洁低碳为主要特征的能源,其可再生性是破解发展制约、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关键。据此,为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应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力度,推动能源领域革命性变革。

通过科技赋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能源产销绿色低碳转型。加大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降能耗、降排放。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前提下,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持续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智能化管理,提升主要资源利用效率。

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分类推进能源领域技术自主创新、重大装备国产化,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感知并化解能源技术领域“卡脖子”风险,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夯实我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将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提升新能源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增强我国能源经济自主性与抗风险性。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强化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为新能源科研、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务实推进大国能源合作与技术创新对话,加强“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双多边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参与新能源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编制全球清洁能源合作指南,推动核电、特高压输电、水电、新能源等技术出口,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巩固完善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和国际油气合作区,同时以我国新能源产业“绿电多”的优势打破“国际绿色壁垒”,增强能源供应链弹性与韧性,把握能源安全主动权。能源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转型的难度加大。

从内部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且持续增长,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压力显著;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清洁能源比重仍需提高,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出;国内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节能提效空间较大。从外部看,全球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能源供应链快速重构,油气资源供应不确定性增大;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围绕新能源产业展开的大国博弈更加激烈,欧美国家在打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吸引海外清洁能源产业回流,力争掌握产业链控制权;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规则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国际碳规则壁垒效应逐步显现。另外,能源项目本身建设周期长,加之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旦出现内外供给危机,将付出巨大成本。

面对我国能源发展的系列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以新技术或新材料突破为基础、以清洁低碳为主要特征的能源,其可再生性是破解发展制约、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关键。据此,为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应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力度,推动能源领域革命性变革。

通过科技赋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能源产销绿色低碳转型。加大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降能耗、降排放。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前提下,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持续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智能化管理,提升主要资源利用效率。

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分类推进能源领域技术自主创新、重大装备国产化,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感知并化解能源技术领域“卡脖子”风险,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夯实我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将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提升新能源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增强我国能源经济自主性与抗风险性。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强化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为新能源科研、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务实推进大国能源合作与技术创新对话,加强“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双多边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参与新能源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编制全球清洁能源合作指南,推动核电、特高压输电、水电、新能源等技术出口,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巩固完善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和国际油气合作区,同时以我国新能源产业“绿电多”的优势打破“国际绿色壁垒”,增强能源供应链弹性与韧性,把握能源安全主动权。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