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氢能如何更好赋能传统产业?

2025-07-30 09:0491890中国能源报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要深挖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推动传统产业“扩绿增效”。在扩大绿色能源使用方面,加快氢能在传统产业应用就是一个重要方向,把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应用作为重点,加快推动实现规模化突破。

记者注意到,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2024年12月30日联合印发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

半年左右,工信部两次提及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的应用,将对行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目前清洁低碳氢在这些行业的应用整体进展如何?还有哪些问题待突破?

从“示范验证”转向“产业化攻坚”

工业深度脱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现阶段我国亟需推动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当前,我国在氢冶金、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绿氨、绿醇等方面都有技术突破,工信部通过两次政策加码,旨在推动氢能从‘示范验证’转向‘产业化攻坚’,将助推‘难以减排领域’深度脱碳。”工信部电子五所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夏青对记者表示。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肖邦国说:“这体现了我国的政策导向,就是要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不仅要从供应侧优化,也要从需求侧着手。氢能利用在冶金行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

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娜看来,《实施方案》提出,以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为着力点,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长点,说明国家层面已明确将绿氢等低碳氢作为解决工业深度脱碳难题的关键技术路径,从而为氢能产业链提供了清晰场景与市场预期,有利于引导资源投向工业应用及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

经济性仍是主要问题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载体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而目前氢气的产能和产量与能源转型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绿色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张娜说。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在氢冶金已经落地的项目中,河钢和宝钢走在前列。张娜向记者举例,比如,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的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相对传统高炉减碳60%以上,未来绿氢、绿电广泛应用后,可达到减碳90%的效果,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相当于在湛江再造一个500平方千米的森林。

“但这些都属于富氢冶炼,没有实现纯氢冶金。”刘夏青分析称,主要原因还是受制于技术不够成熟,钢铁企业对持续生产的稳定性要求高,且从经济性的考量上“算不过来账”。

对此,肖邦国持类似观点。“例如,在钢铁行业,氢冶金的应用,可能近几年内的发展空间还比较有限,主要是因为成本问题。”

再看石化化工领域,在绿氢的相关产业链上,金风科技在兴安盟的可再生能源制绿醇项目推进速度很快。同时,华电辽宁调兵山绿色甲醇项目也即将启动建设。在可再生能源制绿氨项目方面,目前国电投吉电股份的大安10万吨绿氨项目、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50万吨绿氨项目等已投产。

“无论是绿氨还是绿醇,比较好的销售出路都是售卖给马士基这样的国际航运巨头,从而帮助其实现绿色航运,航运巨头也愿意支付这些产品的绿色溢价。然而,烧氨的发动机在航运中并不成熟。”刘夏青说,因此,绿色航运对绿氨需求较绿醇更少。绿氨作为化学原料销售,成本远高于化工行业生产的氨。

“主要的问题还是经济性问题,谁来承担绿色溢价?”刘夏青向记者说,如何持续降低生产成本,使绿氢与传统工艺生产成本接近,是企业的核心诉求和行业关注焦点。

业内呼吁完善激励政策

如何更好地让氢在传统工业中发力,从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张娜建议,首先要破除制度障碍,完善激励政策。建立绿氢认证与溯源体系,需制定覆盖绿氢生产、储运、应用各环节的全国统一绿氢标准,同步对接欧盟RF—BO等国际认证体系,为绿钢和绿氨、绿醇出口扫清障碍。

“同时,也要用好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支持企业研发多技术路线的制氢、氢发电设备,推动大型风光基地配套建设储氢设施,降低技术成本;另一方面,要鼓励风电、光伏及燃气发电企业应用这些设备,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压低制氢、储氢及氢发电成本。”

刘夏青也提出,可尝试建立绿氢溢价补偿机制,通过碳市场收益反哺绿氢项目。对氢能冶金、绿氨、绿醇等示范项目给予产能置换政策倾斜。

在核心技术方面,刘夏青认为,应依托龙头企业,采取“研发、示范、生产、推广”一体化整合模式,加快制氢技术装备研发,集中攻关大规模、低能耗、高稳定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围绕低成本、长寿命、大容量电解槽和制氢技术,开展系统集成、关键原材料和组件技术攻关,解决电解水制氢系统柔性耦合间歇、波动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

“此外,不妨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鼓励东部企业到西部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制氢—化工’基地,享受当地电价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建立氢能产业协同示范区,实现绿氢跨区域调配。”刘夏青分析称,“例如,河北张家口的绿氢可通过管道输送至北京、天津的化工园区,降低运输成本30%。强化工业用氢场景开发,制定钢铁行业氢能替代路线图,在炼化行业推行‘绿氢配额制’,鼓励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绿氨绿醇,并予以政策支持。”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