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建设碳市场拉开大幕 这些问题亟需应对之策

2017-12-21 09:341040第一财经日报

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利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呼之欲出。日前,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会议,旨在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渐显现,推进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此时,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利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呼之欲出。

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会议,动员部署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旨在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六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

碳市场建设乃希望用最小成本促进达成减排目标的政策手段。相较于碳税,碳交易显得更为灵活,市场管理者设定一个区域内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后予以分解,并以碳排放权“配额”的形式发放给企业,由于企业的减排成本各异,因而可以通过配额交易获得碳减排成本最优化。而主管部门每年要核查企业上年度的碳排放量,以此作为企业履行上年度配额清缴义务的依据,通过增加传统产业碳排放成本,促使其不断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投资降低碳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从一开始就是个世界性问题,2015年12月12日各国领导人曾齐聚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商讨对策,次年签署《巴黎协定》,作为崛起中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加入并承诺将积极做好国内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2016年10月底,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如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正式开启。

实际上,此前国家发改委已在北京等七个省市组织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纳入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虽然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现了双降趋势,在推动参与企业和试点地区的低碳发展、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碳市场试点交易活跃度非常低,截至今年9月底的4年多时间里,7个碳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量1.97亿吨,累计成交额仅45.16亿元。

因此,在全国性的碳市场建设之际,需要针对目前试点出现的问题,实施应对之策。在企业层面,目前大量企业对碳交易市场、碳资产管理缺乏了解,多数采取风险规避策略,主观上不重视。且试点纳入企业大部分为国企和央企,其受政策和管理层影响,态度趋于保守。因此需加强政策宣传,并尽量开放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

同时,建设全国性碳市场,需要统一交易标准,防止出现制度“套利”空间,对纳入企业不履约行为,要制定相应处罚措施,以及规范交易技术和细节。此外,随着市场建设发展,碳交易可扩展一批新业务,包括碳咨询、培训、交易、核算与核查、资产管理、资讯服务以及新能源产业开发等。

对于目前碳价持续在50元/吨左右低价徘徊问题,全国性市场启动后亦有望解决。正如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所言,现阶段企业付出的碳排放成本较低,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后,200元至300元每吨才是未来碳交易的理想价值。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碳排放量全球居首,减排既为国民健康,也是履行对世界的承诺。相信全国碳市场启动,必将有助于减排大计。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