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全国碳市场走过三年,市场扩容在即?

2024-08-05 10:5393120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7月,全国碳市场迎来启动三周年,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和125.26%,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31.79%。此外,市场交易价格整体呈现稳步上扬态势,综合价格收盘价于2024年4月24日首次突破100元/吨大关。

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全国碳市场是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中国碳定价的主体机制,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51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以上,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目前,发电行业仍是市场中唯一的交易主体。随着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碳市场何时扩容备受各界关注。

碳价释放什么信号?

今年4月,碳价首次“破百”,较三年前的开盘价48元/吨增长了116%,无疑促使市场内的2200余家发电企业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行动。

此后,碳价总体保持在80-90元/吨的区间。在北京中创碳投首席技术官唐进看来,价格是市场供求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受政策影响。

在碳市场中,政府通常会设定一个碳排放配额的总量(CEA),然后将其分配给控排的企业。而配额的多少是碳价高低重要的决定因素。如果配额严格,碳价就会偏高;如果宽松,碳价就会偏低。

因此,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是控排企业关注的重点。唐进表示,4月份碳价新高,除了交易因素,也和当时内部征求意见时方案中配额收紧有关。配额松动,是碳价冲到高点后回落的部分原因。

在生态环境部7月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中,2023、2024年度配额全部实行免费分配,采用基准法并结合机组层面豁免机制核定机组应发放配额量。

“事实上,配额松紧直接体现了国家对于该行业减排的力度大小和管控程度。”唐进表示,同时也涉及到后续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后,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

从历史数据来看,第二履约期的价格明显高于第一履约期,随着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认识的加深,碳价上升是大势所趋,既需要看行业配额分配情况,也和用电行业进入碳市场后电能替代、非化石能源消纳和电碳市场协同等相关。

当然,与欧盟等地区相比,中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仍然较低,且碳价起伏周期性过于明显,通常在履约期即将结束时,碳市场交易价格会上涨,而在其他时间,交易量和价格都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市场参与者在履约期临近时才会增加交易活动,从而推高价格,日常交易仍不够活跃。

让市场“活”起来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碳市场上线以来,虽然每天都有交易量,但除了临近履约期,大部分交易日都是成交量1000吨以下的小额交易。交易量过小的直接影响是其提供的碳价信号代表性不足甚至“失真”。

此前,受限于碳排放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明确、碳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市场扩容始终蓄势未发,只纳入了发电行业。由于属于同一行业,其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均比较单一,直接影响到市场活跃度,整体流动性不足。

相关数据也表明,全国碳市场前两个履约周期交易换手率约2%-3%左右,明显低于同期欧盟碳市场500%左右的换手率。

交易活跃度低、流动性不足,价格就容易失真。有企业反馈,因为预期不明,企业会选择“惜售”或者观望,在履约日期临近时才选择交易。这直接增加了市场交易的难度和成本。

中电联此前发布的《发电企业在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单一行业内的企业在技术水平、要素结构、风险因素等方面较为相似,导致碳市场存在潜在的结构性风险,不利于全社会低成本减排的碳市场目标实现。

因此,市场扩容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在采访中表示,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也是全国碳市场最初计划覆盖的行业,占到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

事实上,行业碳排放数据的可得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是判断一个行业纳入碳市场条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此前发电行业被首先纳入全国碳市场,也是因为发电行业生产流程简单,碳排放源单一,几乎不涉及间接排放问题,而其他七大控排行业,由于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排放源和核算环节多,除了直接排放外,还涉及间接排放核算,因此碳核算方法较为复杂。

晋能控股山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一家电厂的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发电企业来说,减排的关键是找准影响能耗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调整锅炉燃烧动态,改造锅炉烟风系统,发电机组脱硝脱硫,降低供电煤耗和氮氧化物排放,从而优化减排数据。

除了发电行业,目前水泥、电解铝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具有相对扎实的碳排放数据基础,业内人士认为很可能是下一步被纳入的行业,但“今年时间比较紧,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其中,提升数据质量仍是重中之重。据生态环境部披露,仅在2022-2023年期间,因碳排放数据虚报、瞒报、篡改等行为被行政处罚的案例共57件,其中28家企业被顶格处罚了3万元,57件行政处罚案共涉及罚金120.04万元,平均被处罚约2.1万元。而按照今年5月正式生效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处罚会更加严格。

因此,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并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管手段,是有效遏制数据造假的关键。

从被监管对象控排企业来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是补足信息短板的关键。今年以来,A股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披指引,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并要求强化碳排放相关披露。上市公司除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治理、战略等内容外,还应当进一步披露气候适应性、转型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排措施、碳排放相关机遇等事项。

对此,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认为,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利于上市公司更全面地展示自身可持续发展绩效、非财务绩效,可以更完整呈现公司价值,让真正有长期价值的上市公司在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

由此来看,市场扩容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数据监管、技术方法、利益分配等,无论是控排企业,还是市场主管部门,都要面对新的考验。

多位受访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要综合考量行业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各行业减排技术发展趋势,减排成本和减排空间,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降低整体减排成本,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碳定价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随着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进入过渡期,电解铝、钢铁等行业即将面临欧盟碳关税的压力,高耗能行业支付碳成本已成为必然趋势。


作者:李权云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