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公布零碳园区建设相关通知。四川省发布《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确定首批零碳工业园区试点;云南省发布第三批省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并启动建设;上海市公布《关于开展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重点支持产业基础好、创新活力强、符合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导向的园区。
随着我国“双碳”工作的不断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挑战?
迎来建设发展期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以来,零碳园区相关政策频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及支持政策,推动园区低碳转型。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白卫国向记者表示:“零碳园区建设是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市场开市、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从国家到地方的零碳园区政策频出,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实施方案,有利于指导零碳园区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多样性。”
各地在零碳园区规划中都注重结合本地资源产业特点。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模式,可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典型做法,提升试点工作任务部署同零碳园区规模化建设目标的适配性,推动既有园区的低碳转型和零碳园区的新增设立。“因地制宜有利于细化各个零碳园区的节能减碳路径,立足园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实现差异化突围,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延伸绿色链条、突破贸易壁垒、带动传统工业转型,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全链条优势重塑与价值跃升。”
“比如,四川依托水资源优势,聚焦‘水电+储能’基荷保障,构建绿色高载能产业与周边清洁能源高效对接的零碳园区。广州、深圳凭借制造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推广覆盖分布式光伏与智能微网,构建能源自给坚韧的绿色园区。青海依托光伏、风电资源,打造‘风光储氢’一体化的零碳产业园,实现绿电就地转化以支撑高载能产业。”孙传旺举例称。
管理技术双管齐下
零碳园区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白卫国表示:“从双方目标来看,园区运营考虑零碳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而企业考虑成本最小化达标即可。路径选择也各不相同,园区运营以行政手段为主,单一僵化;而企业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产生波动,导致能源消耗不确定,使得步伐不一致。”
企业生产状况复杂也是一大难题。“园区内企业众多,若用同一个减碳标准作要求,企业都会阐明自身特殊性;若根据某个或某类企业调整减碳标准,企业之间相互比较,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诉求,展开利益博弈。此外,对于企业的碳管理能力要求高,一方面需要培养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等业务人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机制,保证企业碳排放数据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白卫国说。
管理与技术层面的创新或为破局关键。“要坚持统筹协调、科学系统、梯级培育的原则,有序推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同时,要强化政策资金支持,综合运用税收减免、土地优惠、项目补贴等财税工具,激励企业建设绿色低碳改造、设备更新、智改数转等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政策红利为零碳园区建设注入动能。”孙传旺说。
在技术方面,孙传旺认为,要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发展“绿电直供”模式,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风电、水电等电力资源匹配对接,规模化应用锂电池、钒液流电池、氢能等先进储能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智能微电网,保障零碳园区的绿色能源稳定供应。推动园区内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共享、能源梯级管理利用,着力打造零碳园区低碳循环、上下协同的供应链与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推动产业转型
“未来,零碳园区建设将有利于锻造优势产业增长板。有助于发展绿色化工、‘水风光氢储’ 绿电产业、氢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广建设源网荷储、光解水制氢、全钒液流电池等项目,形成 ‘以绿制绿’新路径和绿色产业新生态。同时,也有助于夯实绿色转型发展基础。有益于拓宽资源化、能源化、低碳化和智慧化的应用场景,推动绿色价值链重塑过程中的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制造升级,通过强链补链打造绿色产业集群高地。”孙传旺认为。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孙传旺表示,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与用能结构。建立 “新三样” 产品全生命周期能碳基础数据库,提升产品绿色价值链位态,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推进化石能源消费替代与清洁能源消纳升级,构建水、风、光多能互补的能源开发格局,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同时,深入调整原料结构与工艺流程。基于余热回收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清洁能源等项目实现传统产业深度脱碳,在钢铁、电力、石化等重点末端市场推广清洁低碳生产技术,梯次有序推动长流程产能淘汰置换,增强产业绿色竞争力。
上下游方面,白卫国表示,要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行碳足迹认证,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带动上下游企业低碳发展,推动零碳车间、零碳工厂、零碳企业、碳中和供应链的发展。
“还应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鼓励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协同降碳,重点发挥 ‘链主’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借助上下游订单筛选与前后端供需匹配渠道,推动产业内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改造,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的绿色产业链。”孙传旺建议。